兵部尚书司中甫性格向来肃穆冷淡,对于这样的宴会,也大多推辞,极少前来参加。
坐朝节今日已然是第三天,他也第一次前来这望星宫,他与李铸秋同桌而坐,却显得比李铸秋更加年轻一些。
尤其是这几日,不知是李铸秋心情不通达,又或者心中有挂碍,竟然显出了几分憔悴来。
司中甫原本与李铸秋只谈一些朝中之事,看到他紧锁的眉头,忽然说道:“小辈们打打闹闹,你我已至耳顺之年,又何须在乎?”
李铸秋神色有些不自然,却终究摇头道:“我只是气恼于我李家子孙尚且也算兴旺,可除了伯都以外,竟没有几个出息的。”
“我向来看重扶疏,却不曾想他对上那苏南府来的陈家子,竟然如此按捺不住气性,两次吃亏。”
“如今要平白在床上再躺两三个月了,对他的修为、名声都不算什么好事。”
司中甫摇头,脸上露出些笑容来,语气有些沙哑:“对你我这般岁数来说,朝中诸多政务称得上棘手的其实并无多少。
反倒是这些子孙之事,令你我伤神。”
“其实说起来,那叫陈执安的也算是你的外孙,他若有些才气,有些修行的天赋,你便将他招入门中,细心培养就是,往后你李家也许还会再多一个帮衬家事的人物。”
李铸秋不语。
司中甫不明白其中的曲折,仍然说道:“不过是一介少年,哪怕是有些气性,面对李家门楣,面对往后的扶摇直上,往后的修行资粮,往后的荣华富贵,必然也能看清一二,再加上有血缘所系,你只需稍加施予恩惠,总能将他拉到膝下来。”
李铸秋想起陈执安那一日淡漠的眼神,心中怒气未减,又想起他让清然带去一匹好马与他和解,他却全然不领情,更让这位久居高位的当朝二品大员心中恼怒起来。
而且他隐约有些看出来了,这陈执安气性其实与那陈水君别无二致。
陈水君为了音希,为了二人的孩子,甚至还会妥协一二。
可偏偏这陈执安似乎并无软肋,他写出那一首骨肉分离的诗来,就代表他对李家依然颇为怨恨。
他心中思索。
就听那司中甫忽然说道:“他去了白首街上,宋相的府邸,宋相应当是对他有些指望的,你若能将他收回膝下,许多事情也就不至于那般难堪,自然也不需要流血。”
李铸秋听懂了司中甫的话,他略一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