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大明的科研中心。
这里,是大明的工业摇篮。
这里,是大明的人才宝库。
这里,是大明的
或许现阶段的西山,即便是全线竣工了,亦无法跟后世相比,在发展的轨迹中,是需要沉淀的,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西山却代表一种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否引领大明的生产力,从现有的发展基础,去不断向前迈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相应经验,完善各项制度。
“陛下,臣觉得时下这种局势,您在朝中乾纲独断,所做一些决断,太多,太快。”
孙承宗神情严肃,跟在朱由校身后,开口道:“廉政院,国税局,报纸,漕运改制,运军直辖这些政策,都是好的。
不过贸然做这般多。
或许受辽东战局的影响,朝堂上不会非议什么,可一旦战局结束,怨气积攒的多了,恐反扑也会出现。”
“孙卿,你讲的这些,朕都清楚。”
朱由校微笑着说道:“你能对朕讲这些,朕心里很欣慰,不过,国朝所处这等境遇下,孙卿觉得朕能慢着来吗?
朝堂的党争。
吏治的崩坏。
赋税的糜烂。
人心的涣散。
许多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就摆在我们的周遭,朕现在要不做这些,那以后再想去做,恐会更难。”
孙承宗脸上露出凝重的神情,对天子所讲的这些,他心中又怎会不知,现在的大明,他生病了。
病的很严重。
虽说这治病诊治,很忌讳下猛药。
只是现在的大明,有些时候不下猛药,解决不了问题。
别看他一直在西山待着,忙着各项事务,可朝堂上的风波,包括人情世故,那是一项都没少。
不是他想接触这些,是现实不允许啊。
“陛下的雄心壮志,臣明白。”
孙承宗想了想,继续道:“然臣还是恳请陛下,能兼顾整个天下,朝中形成这样的风气,大明有这样的情况。
并非朝夕间,出现的。
所以想要改变这些,也绝非朝夕间就能做好的。
一旦哪一步迈大了,很容易形成群起反应,臣身为大明的臣子,希望大明社稷,能好好的鼎立神州。”
“大明想一直鼎立神州,想中兴,靠的不是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