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一四章 金桥银路铜房子(3)

这句话,但这还真不算是什么建筑行业的“老话”。甚至在大陆地区,这句话也只在整个九十年代已经新世纪的头几年流行,大概在2005年之后,业内说这种话的其实就比较少了。

稍微组织一下语言后,李华勇对钟志文简单解释道:“这样说吧,在建筑行业中,修桥算是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算是土木工程中的“技术密集型”吧,而修路的特点是需要用到大量机械设备,算是一种“机械密集型”,至于普通房建呢,那当然主要还是靠人,可以称为土木工程中的“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于“机械密集型”高于“人力密集型”,这应该算是“金桥银路铜房子”这种说法的内在逻辑。”

听到李华勇这样解释,不仅是老陆了,就连钟志文也频频点头。的确,李华勇这话并不难懂,并且貌似听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

李华勇继续笑着说道:“当然喽,在大陆之所以会有金桥银路的说法,尤其是这个“银路”,那就不仅仅只有这个内在逻辑了,应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

“嗯?还是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面对钟志文的追问,李华勇却不肯继续解释了,他对此微笑不语。

李华勇不是不想解释,只是不方便解释而已。因为他认为的所谓“更深层次原因”,无非就是整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才刚刚起步,方方面面都还缺乏经验。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经验方面的欠缺是全方位的,并且是全国性的。从设计到施工,从管理到监督,可以说在新世纪以前,整个国家对修高速公路各方面的经验都比较缺乏,尤其是在监管方面,那更是长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李华勇认为正是因为在监管方面的低水平,这才造就“银路”这种说法了。

建筑行业一个特点,比如说站在设计,施工,监管三个角度,假如三者一开始同处于低水平的话,那么谁的水平能提高更快?

通常不会是设计单位,更加不可能是监管部门,最先获取经验,水平提高最快的,那一定是处于第一线的施工部门。

说实话“银路”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了。

李华勇自己就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说实话在早年做高速公路项目,由于监管水平低下,那施工方的日子简直不要太滋润,存在太多太多“吃夜草”的机会。

到了2005年以后,为什么就很少有人提“金桥银路”了呢?那时取而代之的是“金隧银桥”。有些同行认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