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32章 抢蛋糕,各显神通(3)

那是多么有困难的事情。

不客气的说,你现在骑一辆摩托车,比后世开一辆奔驰和宝马的入门级轿车,绝对是要更加威风。

甚至都能跟开一辆法拉利相提并论了。

就在朝阳摩托车制造厂这边紧锣密鼓的在推进宝马70量产的时候,远在西南的嘉陵厂也在为自己的摩托车事业而努力。

1978年的大会之后,华夏所有的兵工企业都面临“军转民”的重大课题。

嘉陵厂大胆提出生产摩托车的想法。

摩托车当时是一个技术复杂的高档产品,全国产量不到5万台,且几乎全是军品。

1979年4月,嘉陵开始组建摩托车研究所,誓要用5个月时间造出第一台样车,为1979年国庆献礼。

无图纸资料、无专用设备、80%的材料不对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芦画瓢”式的测绘仿造。

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说发动机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

塑料、橡胶跟不上,职工就把自己的旧凉鞋拿来做原料。

4个月后,华夏首辆民用摩托诞生。这款被命名为cj50型的嘉陵摩托车,车重100斤,时速六七十公里。

只是这款摩托车的生产成本就高达三千多元,质量还不稳定,只能依靠低价勉强买几辆,完全不挣钱。

面对这个局面,他们结合之前出国考察的结果,也开始商讨引进技术。

“老袁,跟本田技研那边谈的怎么样了?”

厂长尹志国考察了几个国家的摩托车工厂之后,最终选择跟本田技研合作。

当然了,双方现在就一些细节问题还在沟通,尚未正式签署合同。

“已经差不多了,上周我去拜访了本田技研二轮事业部的统括部长岛原太郎,针对之前双方的一些分歧,基本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合意方案。”

“我们初期会直接从东瀛进口零部件来组装他们的本田70摩托车,后面慢慢的实现国产化。”

“与此同时,本田技研那边会安排技术专家过来对我们嘉陵自己开发的cj50车进行技术改造,找出cj50车型的各种毛病,尽快的改善。”

“今年我们计划生产第一批2500辆摩托车,彻底的打开局面。”

袁志伟作为嘉陵厂的副厂长,现在是专职负责跟本田技研的合作谈判。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