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居高临下俯视虎门之地。
外濒伶仃洋,内联狮子洋。
长约十六公里的一段珠江江面以及附近两岸的地区。
此时英军海军则分为两支分队。
右分队负责攻打沙角炮台。
左分队负责攻打大角炮台。
“轰隆隆!”
而此时,在英舰火力掩护下。
英武装轮船拖带小船,运送地面部队,分别绕到沙角、大角二山之后,配合海军同时发动进攻。
虎门是广州的门户。若要抗拒浮海而来的侵略者,其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
道光十四年(1834)律劳卑来华,命英舰两艘闯过虎门要塞,一直进抵黄埔,威逼广州。
虎门清军曾竭尽全力对之开火,但仅毙英方两人,伤七人,英舰也仅受到一些轻伤,但己方的损失却相当惨重。
道光闻讯大怒,罢免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调苏淞镇总兵关天培继任之,命其一洗旧习。
天幕上的战火逐渐淡化消失,虎门地势图变得清晰可见。
位于伶仃洋的沙角大角隔洋相对。
关天培详细考察虎门的地理形势,提出了三重门户的防御设想。
第一,沙角、大角两炮台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交叉火力,故改为信炮台。
一旦有敌舰内驶,两处即发信炮,通知上游各炮台守军准备迎敌。此即第一重门户。
越过沙角大角
是两片横岛与两条水道。
第二,上横档岛一线地理形势占利,为重点防御区域。在东水道,改武山西侧的南山炮台,更名为威远炮台,安炮四十位。
加固威远炮台以北安炮四十位的镇远炮台,加固上横档岛东侧安炮四十位的横档炮台。
以威远、镇远、横档三炮台共一百二十位火炮,控御横档东水道。
在西水道,他新建上横档岛西侧的永安炮台,安炮四十位,新建芦湾东侧的巩固炮台,安炮二十位。
以永安、巩固两炮台共六十位火炮控御横档西水道。此即第二重门户。
越过两片横岛与水道,入目的是一座孤岛。
第三,加固大虎山岛东南侧的安炮三十二位的大虎炮台。此即第三重门户。
随后,关天培又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在镇远炮台和威远炮台之间,新建靖远炮台,安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