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有声道:“驿传弊政不能铲除,那之后会给中枢朝廷,带来很大的被动。
如果某地出现叛乱,如果边境出现寇边,如果地方出现灾情,却因驿传迟迟未能及时送抵京城,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朕无法想象这些。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大明的驿传体系,究竟怎样改的问题,还能兼顾地方秩序的稳定。”
说着,朱由校伸手示意王承恩,侯在一旁的王承恩见状,忙撩袍朝乾清宫那边跑去,去拿涉及驿传改制的公函。
服侍在天子跟前,要时刻能揣摩到天子所想所念,这是近侍太监所必备的。
“魏伴伴,去搬来几个椅子来,给诸卿赐茶。”
朱由校朝躺椅那边走去,对魏忠贤说道。
“奴婢遵旨。”
魏忠贤忙作揖道。
驿传改制是个大问题,必须要多问问大臣的意见,如何谋改大明驿传,朱由校心里有些想法。
朱由校倚靠在躺椅上,王象乾、王在晋几人,则围着天子而坐,彼时的王承恩,领着几名宦官,捧着公函和案牍跑来。
“诸卿,可以先看一看。”
朱由校伸手示意,“这是朕的一些构想,如果有什么地方失真,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君臣集思广益,想想怎样明确驿传改制。”
“臣等遵旨。”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道。
彼时的乾清宫外,很安静。
朱由校晒着太阳,王象乾、王在晋几人,神情各异的翻阅公函和案牍,不时流露诧异神情,彰显出他们内心的不平。
涉及到地方政务的谋改,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步步的来。
划区域试行,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再扩大试行范畴,再总结经验,再完善制度。
直到在大明全面推广开来。
上来就推行到全国去,这无疑是一种愚蠢的决定。
大明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一,况且人手不足,就算是再好的政策,这般无脑的推广开,那好的政策,也会变成坏的政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居正所行一条鞭法,倘若能稳步推进,确实能改变大明财政。
但是张居正太急了,且跟他想法一致的官员群体太少。
使得所定一条鞭法,初期成效很好,后期就失控了,最终演变成地方官员、士绅、地主等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