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赋税的根本,将这些不知所以的作物种下,岂不是会动摇正赋?”
“快看!那挖出来的东西,是土豆?还是红薯?为何块头这般大啊,这一块都超三斤了吧?!”
随驾前来的群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对地头忙碌的人群指指点点,不少人流露出的神情,是担忧,是凝重。
玉米、土豆、红薯等舶来品,明明是在万历朝时期传播进来,可直到百余年后,才大规模种植起来。
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很多。
其一,不清楚这些作物的习性。
其二,不知道这些作物的吃法。
其三,牵扯到赋税的夏税秋粮。
其四,影响到大地主的财源。
其五,传播途径的闭塞和滞后。
身后群臣的小声议论和质疑,朱由校全都听到了,不过却没有多说其他。
关于能吃吗?
亩产怎样。
牵扯到夏税秋粮等事。
朱由校心里都清楚。
想要给大明增加几类作物,并且成规模的种植起来,首先要打破的是能吃吗,亩产怎样的质疑。
至于牵扯到赋税、利益等事,朱由校有的是办法去解决。
产业,是扶持新兴产物的核心。
“甲字号地块,所丈田亩,一亩所收土豆,一亩所收红薯,准备称量!”
在围观人群议论之际,徐光启、王象晋他们,早就跑到地头这边,内心忐忑的看着土豆和红薯的收割。
听到农科院的人所喊,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王象乾、王在晋这些朝中重臣,无不是神情凝重的看去。
对今日随驾前来京郊皇庄,视察红薯和土豆的收割,他们是有着不同看法的,对两种作物的亩产,亦是很关心的。
“皇爷,是否过去看看?”见一筐筐土豆和红薯,被农夫背到地头这边,魏忠贤小声询问道:“奴婢”
“不用!”
朱由校摆手道:“不要影响农科院的差事,就待在这里看着。”
目光所看之处,徐光启、王象晋、陈经纶他们,各自忙碌着,有检查的,有抖土的,有指挥的
称量区忙碌之际,负责收割的队伍,已开始下一块田亩的收割,一切看起来,是那般的井然有序。
讲依据,摆事实。
是农科院秉承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