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九章:京城规划(3)

处太多了。”

筹建大明科研院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各领域人才聚在一起,钻研和突破各种技术壁垒。

当然,这也是最大的吞金兽。

单拎所研制出的水泥,这款单一的品类,就耗费十几万两银子,不同的配比,不停地烧制,不断的试验,这产生的损耗很大。

这也是朱由校想尽千方百计,要给内帑增加创收的原因,不增设内帑创收,仅是科研院这边,就不知要被砍掉多少科研项目。

科技树的攀登和成长,不是有多少人就能不断突破,没有充沛的金钱支撑,那是不可能进步的。

“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朱由校微笑着说道:“朕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等待这些成果的出现,以叫大明实现中兴。

考虑到现阶段的情况,陈卿觉得京城改造,应当怎样开展?前期所需银子多少?这些都要明确。”

“启禀陛下,京城内外各坊的情况不一。”

陈奇瑜想了想,开口道:“这几个月间,臣走访很多地方,看了很多,总结很多,外城各坊的改造,是重中之重。

外城内的道路很差,各坊营建很乱,环境极差,特别是部分城墙,都破败不堪,这不仅有损大明威仪,还隐藏诸多隐患。

特别是环境极差,一旦说爆发严重疫病,那对京城的威胁极大。

基于陛下先前所定基调,臣结合查明的情况,京城的现状,拟定了一份奏疏,还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接过陈奇瑜所呈奏疏,认真的御览起来,对陈奇瑜的能力,朱由校心里是很清楚的。

别说是当顺天府尹了,就算叫其当一地巡抚,积攒足够的政治资本,后期步入内阁为相,那都绰绰有余。

现在帝党的多数大臣,还不具备担任内阁、院、部等首脑的资本,需要积攒底气,开阔视野。

大明官员的晋升体系,切忌拔苗助长。

“于顺天府衙增设规划直隶厅,是为统筹京城规划改造,这个衙署的重要性,陈卿是充分认识到了。”

朱由校赞许的说道:“围绕规划直隶厅,筹建起相应的分属机构,能够确保整体规划建设,形成有效的管理措施。

这份奏疏朕允准了,所缺的一应吏员,可以从西山那边增补进来,不必大张旗鼓,先把事情做了再说。

前期所需的一应所需,皆从内帑进行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