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作揖行礼道。
“宣。”
朱由校言简意赅道。
京察折腾到现在,终于落下帷幕,为了这一日,朱由校等待太久了,此事能否起个好头,关系到此后的吏治整顿。
当初为避免朝中各派,在京察上插手干预,朱由校所挑选的队伍,可谓是处处透着制衡,力保不出现意外。
“京察进行到今日,有最终定论了?”
看着眼前众人,朱由校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看现在朝中的风气,都变成什么样子了,每每想到大明吏治,朕就常寝食难安。”
何宗彦、杨涟、亓诗教这些大臣,无不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此次所行京察,因奉行新的考评制度,使得发现的问题很多。
单单是要被问责的朝中大臣,就多达数十众,涉及朝中各有司衙署,一些还是东林党、齐党、浙党、楚党、宣党等派出身。
若是先前的那种京察方式,似这样的一种情况,只怕会在朝引起热议,不过此次进行的京察,所处的境遇波动很大,使得很多人的心思,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陛下,这是此次京察所拟奏疏。”
何宗彦捧着一摞奏疏,欠身行礼道:“按照所行新的京察考评,进行相应分类,还请陛下御览。”
“呈上来。”
早就候着的刘若愚,听闻旨意,就快步朝何宗彦走去,杨涟、亓诗教这些人,无不看向那些奏疏。
京察大计的职权重新厘定,对大明文官群体来讲,无疑是增加一道紧箍,这对官员的考评,变得更加正规。
朱由校一封封的看着,从总纲开始,包括有问题的官员,年老的官员,有怠政懒政的官员等等,可谓详细到极致。
“京察,京察,就是叫所有人,都在心里时刻绷紧一根弦。”
朱由校翻看着奏疏,嘴上却说道:“可总是有一些人的心里,抱有侥幸和幻想,觉得在朝认识一些人,攀一些交情,就能高枕无忧了。
吃着大明的皇粮,拿着朕的俸禄,占着重要的位置,不想着怎样为君分忧,为社稷虑,却挖空心思想着怎样做官。
我大明开科举,遴选天下良才,是为了治理天下,不是叫人做官的,是来做事的。”
听到天子所讲的这些,何宗彦、杨涟、亓诗教这些大臣,无不露出各异的神情,特别是亓诗教这些人,身上都生出冷汗。
反倒是何宗彦和杨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