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宗学!正皇明世风(3)

刘鸿训紧随其后,作揖道:“陛下所想所念,是好,想改变皇明宗藩和族裔,在一些事情上,不好的迹象。

可是有些事情,并非是简单的将他们召回京城,着朝中的有司衙署,行教化事,就能有所改变。”

方从哲、叶向高这些内阁大臣,也都纷纷作揖表态,多数想阐明的态度,是跟黄立极和刘鸿训他们,所讲是一致的。

想对宗藩和族裔行教化事,是好的,不过叫他们进京教化,此事有些不妥,毕竟不确定因素太多。

对众人所说的这些言论,朱由校猜想到了,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要是没有,那反而不正常了。

自那朱允炆行废藩,成祖皇帝朱棣行靖难功成,便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构想的那套宗藩体系,彻底破坏掉了。

不可否认,大明奉行的宗藩制度,确有开历史倒车之意。

毕竟一个王朝,适合初期的政策制度,并不一定适合以后。

凡事皆由两面性,有利必有弊,这是相互依存的。

这些宗藩势力,倘若有尾大不掉的话,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统治,内乱就会在所难免。

太祖高皇帝提出此事,的确在朝堂引起争议,甚至反对声如潮,但最终却还是乾纲独断的推行了。

之所以这般做,原因很简单。

一个是朱元璋重亲情,觉得自家人,远比那些外人要可靠,就算有不好的事情,那天下依旧是朱家的。

一个是那些宗藩,只负责军队,像土地所有权归朝廷,藩地内的文官,税收百姓归朝廷管。

一个是明初时期北疆初定,蒙元残余势力常来侵掠,为力保边塞的安定,那批塞王的出现,就起到拱卫边陲的作用。

不过从朱棣靖难功成后,大明的宗藩制度,因为一些事情的发展,就渐渐发生改变,最后变成养猪政策。

这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明的宗藩和族裔,非但不能帮助到朝廷,却渐渐变成沉重负担。

“呵呵看来诸卿的心里,都没有理解朕的意思。”

朱由校面露笑意,开口说道:“朕想行的教化事,是要在京开设宗学,不过这个招收范畴,可非各地宗藩族裔的亲王、郡王等。

而是他们的子弟。

其他人还好说,但是诸亲王、郡王的世子和嫡子,都必须要进京,且要常留在宗学进修课业。

若是其他子嗣,想要进京进修,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