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从各处跑来的新学团队,有读书人,有士卒,透过他们激动的神情,朱由校能感受到众人的心情。
“孙卿,西山新学的投入,必须加大。”
朱由校伸手道:“特别是传授课业的各级教员,要多多的招募,找那些出身寒门,科举无望的读书人。
京城这边没有,就到顺天府,到永平府,到保定府等地,去让皇庄的掌庄太监们,给朕多多的招募。
朕不仅要培养这些百姓子弟,也要培养这些教员,以后朕要先在北直隶各府县,开设起一批新学堂。
以后更要在天下推行!
朕要叫所有想读书的适龄子弟,不论出身,都能在朕开设的新学堂,叫他们进修各类课业,改变他们的命运。”
“臣领旨!”
孙承宗强压着激动,向天子作揖行礼道。
在大明,不是什么人,都能接触到教育的,莫欺少年穷,并不适用于,那些出身不好的群体。
大明治下的百姓,他们的孩子,不管成年与否,那都是家里的劳力,能帮家里减轻些负担。
朱由校心里很清楚,想叫新学推行到整个大明,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这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一步步落实下来的。
但是他愿意去做,去投入。
因为教育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朝的脊梁,想彻底改变大明的意识形态,不叫守旧的顽固思想,影响到大明上下,就要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