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所提的构想很好。”
李之藻想了想,开口道:“但是涉及邸报所需纸张,刊印等事,都是异常繁琐,恐很难形成规模。
还有邸报的发售,恐只能在京城一带传开,若是距离远的话,那成本和时效,都是”
“李卿讲的这些,朕都想好了。”
朱由校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笑着说道:“这些报纸的生产、刊印等事,可着内廷有司负责,在经过检校后,就能到皇庄所开刊印厂,进行排版刊印。新
也就是说,每期要对外发售的报纸,只需将样报送到内廷有司,下相应订单,就能在约定的时日内,领取该期刊印好的报纸。
毕竟是刚开始做嘛,各项都处在摸索阶段,包括相应人才也不够,可先行在京城试行发售。
要是民间反响不错的话,可用各地驿站的急递铺,将刊印的各期报纸,各类报纸,运往各地开设的分社。”
舆情导向的掌控,朱由校绝不会叫官绅群体,读书人群体,牢牢掌握在他们手里,他要用报纸这一概念,主导民间舆情,逐步掀起思潮,掘掉吹捧之风,彻底撕开该领域内的特权口子。
培养忠诚于大明的群体,负责发展报纸产业,用文人的方式,来对付文人,这可比亲自下场博弈,要好太多了。
“倘若真能这样的话,此乃利国安邦之举啊。”
杨廷筠难掩激动道:“就像辽东前线的战局,大明力挫来犯建虏,取得战绩,若能通过大明官报,对外发售出去。
那知晓胜利的群体,就会相应增多。
如此一来的话,动辄受辽前影响,而形成的风波,就相应减少很多啊。”
“其实不止是这般。”
李之藻想了想,紧跟着说道:“像大明科研院这边,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对辽前战局,甚至其他地方,所起到的作用。
也能通过大明官报,在不涉及核心机密下,对外刊印出去,这对”
见二人思路被打开,朱由校脸上露出笑意。
作为西学东渐的先驱,李之藻也好,杨廷筠也罢,不像传统的官员,传统的文人那般守旧,他们是奠基报纸产业,掌控舆情导向,最为合适的人选。
在这个文盲遍地走的时代,读书认字是少数人的特权,可若是能通过掌控舆情,分化大明读书人群体,叫他们不再是某些特权派的帮凶,相反能钳制住特权派,这对新政的逐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