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千里镜(2)

行必有我师焉?朕创设大明科研院,就是秉承此念。

聚集大明英才。

收拢西洋人才。

就是想叫你们,多多的探讨交流,去吸纳欧罗巴的精华,摒弃他们自身的糟粕。

时下的大明,所面临的困境有很多。

所谓传播教派思想,解决不了大明的弊政和问题,不过知识却能改变这一切啊。

就像朕拿的千里镜,如果前线统兵的武将,包括从事刺探的夜不收和斥候,皆能配备此物的话。

那对战场形势的把控,包括地形勘探,敌军情况等等,是否能有更清楚的了解?”

宋应星、王徵闻言,皆下意识的点头。

对待天子所讲之言,二人是极为认可的。

尽管他们都接触了西洋教派,甚至都加入进去了,但是他们骨子里,依旧流淌的是神州血脉啊。

包括徐光启、孙元化这些人,或许在闲暇之余,会探讨和传播西洋教派,这是可以的。

但叫他们放弃拯救大明,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儒家思想的忠君爱国,天地君亲师等观念,是深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不然这些人也不会报效大明。

“当前辽东局势不稳,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争,千里镜这一战场利器,必须尽可能多的生产。”

朱由校拿着千里镜,眼神坚定道:“包括琉璃的生产工艺,也要明确下来,朕会着内厂那边,筛选一批年轻匠户。

前去西山进修学习,协助科研院进行生产。

一个月内,至少生产出两百柄千里镜,不管花费多少银子,都在所不惜,你们科研院是否能办到?”

“臣等领旨!”

宋应星、王徵当即作揖道。

大明科研院,代表着大明的高精尖科研,聚拢各领域人才,培养各领域人才,将各领域的技术壁垒,都一一的研究并进行攻克。

期间就算耗费再多银子,那都是值得的。

而围绕这些明确的科研成果。

这交由筹建的军工产业,内帑经济体等等,来聚集生产技术人才,进行批量生产,培养后备人才,以提升大明现有水准和生产力,赚取相应的钱财,来分摊科研资金占比,形成大明的产业链。

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朱由校所搞的这一套,真能发挥出应有成效,必将形成降维打击之势。

前期投的银子有多多,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