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农科院,千斤重担(3)

继续说道:“粮食,向来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农科院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是一副千斤重担啊。

能否取得相应成效,关乎我大明国本稳定。

朕有足够的耐心,也有绝对的信心。

大明农科院一应耗费,皆由内帑进行调拨,此外,朕准许农科院的人,在内廷所辖一应皇庄,从事种植研究,内廷有司会全力配合。”

“臣,叩谢天恩!”

徐光启难掩激动,行跪拜之礼,作揖道:“陛下重视农事,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啊!”

“快起来。”

朱由校弯腰搀扶起徐光启,说道:“爱卿所负职责更重,眼下科研院那边,已步入正轨之中。

日后爱卿,当以农科院为重,尽早培育出良种,朕会设法广泛种植起来。

对了,朕还有一封密旨,爱卿带回西山,于我大明英杰共看,望诸卿家能体会到朕的所想所念。”

“臣领旨!”

心思全在农科院上的徐光启,此前并没有留意到,一批西洋传教士赴京了,而朱由校的这份密旨,就跟这些传教士有关。

意思很明确,在大明科研院做事,当以社稷为重,思想什么的,要向边上靠一靠。

以后传教之事,必须进行改编,才能恩准传播。

在没有取得成绩之前,没有获得恩准前,绝不允许邓玉函这帮人,在西山从事传教,否则全部凌迟!

西山是朱由校培养人才的摇篮,这防微杜渐的事情,必须要做到前面,不给邓玉函他们任何机会。

朱由校可不允许,他眼里的人才培养摇篮,被邓玉函他们鸠占鹊巢,那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

“去吧爱卿。”

将密旨给了徐光启,朱由校语重心长道:“希望科研院的诸卿家,不会叫朕失望,更不会辜负朕。”

“臣告退!”

徐光启有些迟疑,作揖道:“臣等定不会辜负圣恩的。”

虽说徐光启这些人,都很早接触了西学,接触了教义,不过骨子里还是华夏血脉,忠君爱国之念,更是深刻在他们骨子里。

有些事情只要挑明了讲,那徐光启这些人,肯定会重视起来的,相比较于传教之事,他们更看重的是大明改变。

数千年的儒家思想,难道没欧罗巴的思想威力大?

这点自信心,朱由校还是有的。

错非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