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新书,大明世祖(2)

皆赖世祖皇帝分封之福荫。”

将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一切就有的谈,战争自然是最后的解决方法。

从东北,到漠北,再到西北,西南,大唐的周边,都是接壤的藩国而无一个异族。

父子三人心情都很不错,游玩了几日,就北上洛阳。

而就在这时,父子三人发生了分歧。

苏轼性格活泼开朗,对于木轨马车很是好奇,央求父亲买票坐上一回。

而每人的车票,则为五贯钱,即使再物价腾贵的当今,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苏辙比较保守,对于木轨马车很不信任,即使其运转了数十年,仍旧不放心。

苏洵望着噔噔而去的木轨马车,不由得说道:“子詹,你一个人坐车去吧,我和子由坐马车去洛阳,毕竟还有许多的行礼,家仆。”

苏轼无奈作罢,只能不舍而去。

父子三人来到洛阳时,已然属于七月。

客栈、寺庙、会馆,皆以爆满,往来的举人,几乎堵塞了街道。

也幸亏苏洵的仲兄苏涣,担任洛阳县通判,一家人可以借住,省却了不少盘缠。

面对仲兄,苏洵显得很谦虚:“吾子二人,盼有一人进士及第即可。”

苏涣捋了捋胡须,说道:“子詹、子由学问不错,若是往年,怕是有些难,不过,今年,却有些可能。”

苏轼、苏辙也翘首以望。

“兄长但说无妨。”

“你也知晓,进士及第,天下藩国也可参考,举子极多而名额甚少,每可两三千人,但仅仅百五十人录取,举子多为恨之。”

苏涣沉声道:“朝廷呼吁,增添名额至三百,陛下模凌两可,想必是愿为之了。”

三人大喜,希望增加了一倍,这可是意外之喜。

不过,苏涣犹豫了一会儿,随即道:“自前唐以来,骈文盛行,世祖再塑科举,策论大行于世,但多年来,进士及第者,策论中好用典故,辞藻华丽,以求博得赏识。”

“政事堂不置可否,但翰林院却声势浩大,要求革新,以求韩愈之古风。”

“今年恩科,怕是很难琢磨了。”

“我也看过数期邸报,革新之意很浓!”

苏洵沉声道:“不过这一切,还得听从上意,一旦有所抒发,必要应对。”

“你们二人,可要随机应变。”

“是!”苏轼二人应下。

“对了,兄长,京中复古之潮汹涌,搏浪者何人?”

“目前,以礼部尚书欧阳修欧阳永叔为首。”

苏涣轻声道:“同僚中,与韩琦、富弼交相呼应,政事堂中,又有范冲淹范相公为援,声望极高,都言语,其过几年,必定宣麻拜相。”

“欧阳修!!”

苏洵沉声道:“如此看来,必须趁着恩科前拜访一番了。”

数日后,三人专程拜访欧阳修。

欧阳修素来喜欢青年才俊,闻听是父子,更是诧异,忙见面,不由笑道:“奇也,奇也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