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思义就是将之前拍摄好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和组合之后,剪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而一个厉害的剪辑师,除了要完全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会提出新的剪辑构思。
建议导演增删某些镜头,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改变原来的节奏,突出某些内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义更为深刻、明确。
让一部电影不仅仅只是连贯流畅、含义明确,更能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
一定程度上,剪辑可以看成是对电影的二次创作,对于电影意义重大。
剪辑是对整部电影的再加工,也因此,能够获得最佳剪辑奖的影片,往往能够获得最佳影片。
所以,最佳剪辑奖也被成为“小最佳影片奖”!
虽然陈晶脑海里有完整的成片,但却是第一次接触电影剪辑,所以他只能借助剪辑师帮忙。
等以后熟悉了电影剪辑,陈晶就准备自己干了,毕竟有金手指,他觉得自己动手更快更好更精准。
“这里不需要,与前面重复了,完全可以剪掉!”老李建议道。
陈晶却是摇了摇头,“不不不,留着留着,我拍这里就是为了突出女主的人物性格,这点很重要。”
“可是前后有不少都可以突出女主性格转变的,这种镜头是不是太多了?”老李问道。
陈晶坚持道,“还是别剪了!”
老李闻言笑道,“陈导还是第一次拍电影,我遇到过不少第一次执导的导演,都是舍不得剪辑掉自己拍的内容,觉得哪一个都很重要。
但其实这不仅没必要,更是不可能不剪掉,就拍摄的素材而言,如果都保留,那可能电影时长将达到五六个小时,多的甚至能有十几个小时。
这在电影院放映是不合适的,你必须得有所取舍,毕竟一部电影一般都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不可能把所有素材都保留!
那样的话,电影院根本无法上映,也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继而影响到票房。”
陈晶自然也懂这些道理,但他是照抄作业,虽然为了符合华夏国情而有一定的改动,但大体还是不变的,这也导致陈晶拍摄的素材相比别的导演要少。
因为既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镜头能用,那自然不用像其他导演那样,同一个场景会拍多组镜头,以供剪辑的时候取舍。
所以说,陈晶拍电影绝对是省胶卷,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