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纵其所如,或立于破田。
这道题,要说出答案,还要说明原因。
有点难度,但是还在可控范围内。
谷雨想了下,“主持人,我可以要只笔吗?”
主持人:“当然可以。”
拿到笔,谷雨开始在纸上边说边写。
“A选项中,‘而’字是修饰关系的连词,所以‘以’和它的意思相同,属于结构推断法。
B中‘相’字可以引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构来推断,这里的‘相’是虚指‘他’,符合题目要求。
C中的‘也’属于语气助词,只能判断语气。
D中‘其’字做主语,代指‘鹤’。
所以我的答案是B。”
她放下笔,静静坐回座位上。
全场寂静,无一人说话。
五秒钟后,主持人:“回答正确!!”
掌声如雷鼓般响起,持续了十秒左右。
在古诗词里,尤其是词中,大多数人会理解句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很少有人对句式结构分析的如此透彻。
画虎难画骨。
在诗词中也是一样,了解透彻句式骨架,才是最难的。
主持人:“两位进入决赛的选手已经产生了!刚刚,谷雨同学用她丰厚的语言知识答对了三道题!得分超过6号参赛选手的7分!”
坐在秀才旁边的6号选手边鼓掌边不痛不痒说:“你的机会来了。”
对于比赛结果,她心服口服。
为了参赛,选手必须有大量的诗词储备量,为了比赛,多数选手会突击背诵大量的诗篇以保证基础扎实。
很少有人会在背诵之余详细了解语法。
秀才也在鼓掌。
谷雨是文学界的璀璨明珠,她答题的时候神态自若,不慌不忙,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文化自信。
这样的自信和对比赛公正的态度,深深折服他。
主持人在台上激烈宣告成绩。
秀才坐在底下,视线从未移开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