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876章 不同轨(2)

平民不屑瞥一眼都值得拼命、杀人的时代……若非情非得已,谁又愿意宣扬、谋求什么‘以和为贵’?

如何更好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是绝大多数重臣谋求的共同目标。

于是大魏重臣们再一次提倡铸造、流通五铢钱,以振兴经济的方式增加国力、可动员力量。

神宗皇帝时期就短暂的推行过五铢钱,因为各种原因又不得不放弃,继续以布帛、谷物为货币。

帛谷做货币,是战争时期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是战时经济的一部分。

可汉军也处于战时,为什么能顺利推广五铢钱?

大概是汉军腹心区域内的吏民对战争长远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最重要的是对方治下始终维持着经济贸易,各种商业行为的日益活跃,助长了对钱币的需求。

各种贸易活动里,蜀锦又是硬通货,江东、大魏都在以各种渠道购买。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神宗皇帝花钱买的每一匹蜀锦,都变成了汉军的坚韧盔甲、锋利兵器。

不管汉成祖、诸葛亮还是田信,都在努力保护治下的商业,打击豪强垄断,让利于民,刺激民间的生产积极性、经商积极性。

远近山民都来投奔,达到了人聚、财聚的综合目的。

为了保护脆弱、日益壮大的商业、手工业,和治下百信的生活水准;汉军几次决战获胜却不得不退军,原因就是征多少粮,就打多少钱粮预算的仗。

从不会因为战争的进度做杀鸡取卵的事情,甚至为了帮助中原兖豫二州的逃难士民迁移南阳,北伐汉军倾尽储备军粮,带着兖豫士民完整撤回南阳。

结果是很显著的,南阳人口聚集,逃难百姓缓过气后就成了汉军、北府国力的一部分。

与此相对,大魏这些年是怎么过的?

简直没法细说,几乎所有有利于休缓国力的政策都与汉军反着来干。

越是打仗,国力是越打越弱,民心越打越是涣散,如同一个快要沉默的朽木大船,已经不起更多的撞击。

这种情况下停战协议就显得十分宝贵,可以让紧绷的大魏吏民好好的缓一缓,也能给大魏公卿一点时间,好研究各种措施政策,进而找一个恢复、振兴魏国经济的切入点。

于是乎,效仿、引进北府各项措施就成了眼下的快捷方式。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先引进、仿造木轨,增加陆地运输效率。

解决了运输成本,再做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