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载体,宁愿十匹换一匹成品,可见廖化重视态度。
这也不算行贿,文化人之间的事情,算哪门子贿赂?
这终究是有‘版权’概念的时代,谁都知道以田信的年龄不可能编写出《千字文》,肯定是授业的博士所编。
可版权就在田信手里,你可以拿誊抄本学习,也可以在家里教授子侄,可你不能堂然皇之的讲学。
田信誊抄的每一卷《千字文》,都是一种许可,允许对方作为讲学的教材。
这是通行各方的规矩,关中、河北、中原、江东、巴蜀的世家、名士想要拿《千字文》做讲学教材,也要和田信进行交还。
有一种交叉持有对方核心技术专利的意思,这才是世家维护根基、互利互存的手段所在。
轰轰烈烈的古文经、今文经两大集团竞争,就如争夺5g通行标准一样,是两个技术专利壁垒集团发生的碰撞。
如田信之前在军中教授文字进行启蒙,并未涉及各家的专利,没有触碰到那条线。
再比如虞翻,家中五世研究《易》,祖上五代人在外为官时跟研究《易》的各家交流学习。
传到虞翻手里时,《易》相关的注解版本几乎都在他手里。正因这些全面、详细的资料,虞翻才敢理直气壮指责荀爽的学术错误,连大儒郑玄都敢批评。
你郑玄精通古经文、今经文,集各家学问大成于一身不假。
可在《易》方面的解读、研究来说,虞翻自认比郑玄强。
虞翻有自己骄傲的地方,可面对孙权的屠刀,虞翻也是很识时务的。
他今年五十五岁,坐在田信面前,颇感世事无常。
田信饮一口茶,说:“我与先生也算旧识,今江东诸人迁居麦城,能自食其力遵守法度,我自能约束吏士不使侵害。”
虞翻拱手:“某听闻江东遣使求和,并送还汉王夫人。如今我等寄旅荆州,所忧不过江东宗亲。而将军威震江东,祈望将军发公文于江东,使孙氏少造杀孽。”
田信微微摇头,神色认真:“先生,陆伯言、徐承贞、谢承明三人举兵来投,保全三人家眷宗亲,是我军与江东议和的前提之一,亦是江东筹码所在。而先生只率家室来投,无寸功于我,我等若再强迫江东送还虞氏宗亲,有强人所难之嫌。”
“何况虞氏乃江东大族,孙权又岂能尽诛?我以为先生不如率子弟出仕汉王,以作长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