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章 1986年,那是一个春天6(2)

在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中,《高山下的花环》在当年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故事主要发生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也是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开始改革开放初期。

《高山下的花环》通过塑造的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写出了那些最平凡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

后来张不伦随着年龄增长,也看了不少战争大片,国内的国外的,但始终觉得那年《高山下的花环》的成功并成为无法逾越的经典是有原因的。

什么叫做好战争片?

不是明星有多少,也不是场面有多大,而是战争场面的刻画够不够真实,够不够身临其境。而这部《高山下的花环》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导演谢晋为了完成这部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直接就给几位军区司令写了信。最后云南军区和成都军区都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在这部电影中总计出现了一个步兵师、一个榴弹炮团和一个坦克团。

特别是这么一个镜头,那就是片中九连出发前往越南前线的时候,我军千弹齐发的镜头,都是真实的,都是真枪实弹的在发射。至于这段镜头是怎么拍摄的,谢晋导演的方法也很巧妙,那就是在我军炮兵团搞实弹演习的时候,他直接让摄像去现场实拍下来的。

虽然现在的战争片,场面是一个比一个大,特效是一个比一个真实。但是再真实也比不上这部《高山下的花环》里实弹拍摄带来的震撼,因为别人就是实拍的,这是任何特效都取代不了的。

至于片中出现的部队大行军,以及坦克部队的镜头,也都是实拍出来的。这种大规模的军团配合,这种对我军武器的直观展示,除了后来央视拍的《大决战三部曲》有这种待遇以外,确实再也没有其他战争片能有这种待遇了。

所以这部战争片,即便是近四十年后依然会被称为巅峰,素材广泛被用于各大媒体,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战争镜头确实是不可复制的。

影片中有这么几个情节,让人现在看来,还是记忆深刻!

第一个情节是:打仗的时候,战士们扛着炮筒上去,换了两个炮弹了,都是哑弹。而这个时候连长跑过来拿起炮弹上的时间一瞧,1974年制造的。这个镜头如果懂那段历史的人,一定会知道谢晋导演在表达什么。而这也是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真实出现的事情。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