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4章 当官真好(3)

一生的合作和友谊。(徐世昌算是民国第三位大总统,本书第三部将专门写他。)

当袁世凯无意中得知,徐世昌欲去京赶考正苦于盘缠不足时,二话不说便慷慨解囊。

一八七九年秋,二十岁的袁世凯参加他这一生中的第二次乡试,也是他最后参加的一次乡试。为了迎接这次乡试,他是作了认真准备,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他也是抱着很大的希望。

文社的朋友为他和几个参加乡试的学子践行,大家都顺情说好话,说袁世凯必中,他自己自我感觉也不错。

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没能如愿。期望值越高打击越大,尤其让他受不了的是,和他同社的两个人,平时看上去很一般,根本不为被文社的大家所看好。这一次竟能一举高中,这样,他这个文社的领袖情何以堪?

在这样的打击面前,他被彻底击垮了。他把他所有的书稿诗文都付之一炬,发下重誓,今生不再参加科举。

从此,有谁在他面前再提起科举,他便恨得咬牙切齿。

很多年后,在他做直隶总督时,曾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会衔奏请停止科举,从而将这个害人的制度在神舟大地永远废止。

每次谈起这件事时,他都特别的自豪,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还炫耀自己从小就痛恨这个科举制度,言外之意是他自己两次不中,是题中应有之意,像他这样的人,如果能考中,才是咄咄怪事?

其实,我们知道,这不是真的,不过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

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还想当官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袁世凯还真给自己找到路了。

这时候的大清朝一直被外强所欺辱,弱国无外交,和老外打交道总是割地赔款。

国库早就被赔款赔得空空,这么大个国家,没有钱怎么行,能搜刮的地方都搜刮到了,也没什么可卖的了,穷凶极恶只有卖官了。

不是偷偷摸摸,不是托关系走后门,而是名正言顺,明码标价。

人急眼了能看出来,国家急眼了也能看出来。

花了钱买官,当上了官就得把买官的钱贪回来,买官和贪官应当是可以划等号的。

分家的时候是分了不少,但再多也经不起袁大少爷挥金如土!官这东西,钱少了能买到吗?没办法,为了支持儿子奔前程,他的亲生母亲刘氏、嗣母牛氏,把所有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

带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