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emmm……我假装听懂了!总结起来就是——苏轼牛逼!张凡牛逼!典籍华夏牛逼!”
“你这么解释,我不跟你犟……”
“这寒食帖,仿得好像啊!这特么的和真的有什么区别?”
“呃!理智啊!真品好端端的在博物馆里呢!没听说拍个节目还要动用真文物的。”
“典籍华夏的道具组也是神级的!随便一个东西,居然都能以假乱真!细节太讲究了!”
近距离欣赏了一阵“天下第三行书”,张凡觉得王朝云的眼神越来越古怪,便即告辞。
次日,苏轼酒醒,却再也找不到那个以长江做锅鼎,化万物为食材的张凡了。
朦胧间,只觉得那仿佛是南柯一梦。
许是有天上的神仙入我梦来,以吞食天地的大气魄,安排了那一场饕餮盛宴。
日子,还在一天天过去。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旨去汝州就任。
就任途中,幼儿夭折,伤痛不已。
朝廷再次降旨,批准苏轼去常州居住。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无饥寒之苦,尽享美景之乐。
苏轼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远离京城纷争,心中安定,已经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虽然,那一年,苏轼也只有四十七岁而已。
其实苏轼不知道的是,这几年,他时常想起的张凡,一直都在。
在空中,在身旁,在府邸,在床头……
张凡隐匿身形,仿佛是化作一双眼睛,将苏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收眼底,再传递给后世亿万观众。
直播间里,电视机前。
亿万观众都看得明白,经历乌台诗案,苏轼本已心灰意冷,在丧子之后更是不再以名利为念。
虚空中,响起张凡的画外音,是苏轼写给朋友的词句,却刚好也是常州苏轼的内心写照。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