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红衣军已经要被完全包围歼灭,这有什么看的?
那位长者,莫非率领的就是弱势的红方?难道他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还能逃得出去?
没等苏轼提出疑问,地图上的军队,已经开始调动!
趁着蓝方包围圈尚未合拢的时候,红衣军渡过一条河流,直插西北方向,似乎要北渡长江,寻觅一条生路!
能行么?
苏轼紧张地看着!
他看到了蓝衣军也随之应对,迅速调转行军方向,将通往长江的路线完全切断!
果然,不行啊……
叹息声中,红衣军却出乎意料地调转兵锋,竟然再一次渡过河流,迂回到东侧,一路连战连捷,趁着蓝衣军忙着堵截去路,狠狠杀了个回马枪,打时间差,击敌虚弱!
“妙啊!”
苏轼虽然临机应变完全无法跟大将狄青相比,但为了以后能够建功立业上阵杀敌,的确也是熟读了许多兵书。
这下他看出红衣军避实就虚的战术精华,眼中顿时放出异彩,连连叫好。
然而,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
蓝衣军反应过来之后,再次兜转回来,眼看着又要完成可怕的合围!
危急时刻,红衣军不慌不乱,再度越过那条河流,直插西北,同时分出一支小股部队诱敌,将对手的主力部队拖住。
蓝衣军如没头苍蝇一样,被数量远远少于自己的红衣军频繁调动,即时在苏轼的视角看来,也觉得狼狈不堪。
敌不动,我不动!
敌微动,我先动!
蓝衣军疲于奔命,再度调集重兵围堵长江方向。
红衣军突然再次挥师东进,折返最初的方向,第四次度过那条熟悉的河流!
这次,如龙归大海!
红衣军一路高歌猛进,将笨重的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如此,绕了一个大圈子,就如同有上帝的眼睛看着整个地图一样,每一次兵力调动都有如神助!
终于完成了这次战争史上的奇迹,也让一千年前的苏轼,叹为观止!
“指挥战斗的将领,就是那位长者?”
苏轼神情肃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就算换成了号称战神的狄青,恐怕也难以拥有这样出色的战略眼光,完成这样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
历史上,以苏轼所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