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此时靠在一个自制的摇椅上,闭着眼睛说道:“读书人不一定会当官,但当官的一定要读书人。
朝廷现在看起来太平无事,其实有很大的隐患,六部成立后,各个衙门人手都不够,所有工作都需要记录统计,不识字是不行的。
至于治理百姓,确实是人才难得,但只要朝廷政策是对的,官员认真执行,就不会有大问题。”
对于这次科举,高顺其实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大部分都来自世家大族,都是些富人家的子弟。
这帮人就算读书,也没有忠君爱国的意识,就算将来当了官,也要好好调教一番。
而且六部虽然成立了,但最高领导层还是混乱的,中书省和尚书台并立,很多大臣都挂着一品的官职。
比如一个地方刺史,却是开府仪同三司,这代表他们和三司享受一个待遇。
还有一些老臣,都挂着三公九卿的衔,有的宗室子弟,封王还不够,还要有一品官职。
虽然大多都是名誉性的,但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这就给朝廷埋下了隐患,有官职就有权利,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高顺要想个法子解决。
第一天考试顺利进行,考官和考生一样,都不能随意外出,严格管理起来。
第一天把问题都检查的差不多了,第二天高顺索性在住处看书,这段时间随着处理的国事越来越多,他越发的觉得自己的学识不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顺先是把所有能找到的书籍看一遍,然后把他们背下来,紧接着就是去理解,有时候还会向其他人请教。
而跟在他身边的颜之推几人,久而久之自然也察觉到了,惊讶的同时也在自省,难怪高顺如此年龄就有如此见识。
第三天一早,考试结束,由考官带领官兵收卷,然后封存准备阅卷。
考生们此时是解放了,但考官们要忙起来了,尤其是薛道衡和李德林,二人是主要负责阅卷的考官。
阅卷的地方在秘书省,经过培训的考官们开始阅卷,三天时间很快过去,最终选出了一百份卷子。
看着眼前厚厚一摞卷子,高顺叹了口气,拿起一份看了起来,这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个考试的经义答的不错,但时文完全跑题了,这道题是他出的题,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出自孟子,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高顺给考官定下了标准,然后按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