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铳上有根碍手碍脚的火绳,朱琳泽暂时就不考虑给这些鸟铳加装刺刀了。给火铳手们人手配备一把腰刀以备近战之用都比在鸟铳上加装刺刀靠谱。
刺刀还是要等到燧发枪研制出来再考虑。
竹堑附近有两条流量充足的河流:头前溪和凤山溪。朱琳泽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充足的水力资源,他不计成本在头前溪制造了二十台庞大的水力钻床,以水流带动木制水车,再通过木制齿轮带动石盘,最后石盘带动苏钢钻头钻铳管。
每个水力钻床每月能够钻出6根铳管,二十台水力钻床每个月能钻出120根铳管,刨去钻报废的铳管,每个月也有一百根出头的铳管产量。
就是这种日夜不停的钻法有点废钻头,朱琳泽也是不计成本地在生产铳管。
为了让钻床的转速稳定,朱琳泽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在河流上扎坝,使水流速度尽量均匀。
以他目前的兵力,月产一百根的火铳产量已经足够,后续要是继续扩军,就多建一些水力钻床,提高火铳的产量。
水力钻床的便利也被木匠们看在眼里,林松请求朱琳泽也给木匠建十座水力锯床,以作锯木之用。但锯木头的工具钢,朱琳泽就舍不用昂贵的苏钢,而是用相对便宜的堕子钢。
无论是造船还是筑城寨都要用到巨量的木材,朱琳泽手里的木匠就五十多个,这些人力肯定是不够用的。朱琳泽大手一挥,直接给他们也建了二十座水力锯床,要是日后对木材的需求没那么大,这些锯床经过简单的改装也能迅速转化成为钻床。
军队的编制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戚继光鸳鸯阵和三叠阵他并不打算学。一来他没有戚继光的军事天赋,二来鸳鸯阵和三叠阵都需要士卒经过长期的训练磨合,三来他最大的假想敌是满清鞑子,鸳鸯阵和三叠阵并不适合对付骑兵。
从西班牙方阵到莫里斯方阵直至古斯塔夫方阵的改革,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便是不断扩大正面,不断加强火力,不断提高火铳兵在方阵中的比例。
朱琳泽的方阵火器兵和长枪手的比例该如何搭配才最适用于东亚战场,朱琳泽不知道。毕竟他没有实战过几次,这些需要他在日后的战斗中总结经验并调整。
他要是一上来就能弄出一套最适合东亚战场的方阵,那不是人,而是军神。
朱琳泽初步决定暂时先按照火器兵和长枪兵二比一的比例进行搭配,以连为单位组成一个基本的战术方阵。
每连设置连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