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十六章:工程(2)

了漱口将盐水吐进江里。

“走,去看看。”

朱琳泽让贺方进船舱把他昨晚画好的图纸拿来,他自己则和陆闻达先行下船。

明朝的匠户地位低下,饱受各级官吏层层盘剥,生活困窘,朱琳泽早有耳闻,但等他亲眼看到这些匠户,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这些匠户有不仅有南京工部下辖的工匠,也有附属于南京卫所系统的工匠,除此之外还有南京内务府的工匠。

这些工匠穿着单薄的麻衣在冰冷刺骨的晨风中瑟瑟发抖,寒冬天脚上竟然还踩着破破烂烂的草鞋。

负责带这些工匠过来的应天府胥吏见朱琳泽来了,和朱琳泽打了个照面便急匆匆地走了。

显然这胥吏知道这里是疫区,嫌晦气。

祁逢吉对这件事还算上心,足足给他找了三百多名各色工匠,有木匠,瓦匠,锯匠,铁匠,石匠等等,活脱脱地一个工程队。

这些工匠的地位很低,而朱琳泽的身份是唐藩世子,在他们这些工匠眼里就是高高在上的天潢贵胄。工匠们低着头不敢抬头正眼看朱琳泽,生怕惹朱琳泽不高兴。

后世人格上的相对平等是挥洒的几代人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严格的贵贱尊卑才是常态。

朱元璋作为一个真正起于草莽之间的帝王,能够借鉴前朝经验,发展出一套颇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制度,是很了不起的,值得肯定。

当然这套制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朱元璋本人的性格特点:朱元璋本人太理想化,忽略了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军屯制度可以让朱元璋骄傲的说出朕养百万军不费百姓一粒钱粮,但这一令他骄傲的制度在短短二三十年之后军屯就羁縻不振。朱元璋希望军户们能够世世代代为军,祖祖辈辈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匠户制度也一样,也是希望这些匠户世世代代为匠户为朝廷,为朱家服务。

当然,还有老朱的子孙世世代代为帝王,享尽人间奢华,这才是朱元璋最希望的。

只是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和发展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就算你不想变,最终也会有人握着长枪大炮顶着你的脑袋要你变。

东门桥附近的市集有卖早点,朱琳泽让曹德发去东门桥附近买几车早点过来。

这些匠户吃没吃早饭不知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