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去世,失了谋主,算是搞了内退。丰山洪氏势道政治内部大伙儿好歹也算是共同的利益小团体,李禧著想让位给继承了洪景来家门的洪永周(历史上的赵秉龟),赵万永自然无条件表示答应。
而且洪永周已经和洪景来之女生了四个儿子,家门承袭毫无问题,都是洪景来的亲外孙。这也是李禧著愿意提前让位的原因之一。
某种意义上的“军政府”第一次和平权力交接,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显得相当平稳和特殊。一旦这个规矩立了下来,将来做事便有了成例。
此番洪永周从雅加达归来的留学生那里知晓此事后,自然是立刻上报道光。虽然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变法,不断摸索和进化,朝鲜也算是有些成效,但终究国小民弱,且大多数时间是闭门造车,并没有全面的开国和西方交流。
怀有国际视野的洪景来死后,李禧著等人所秉持的是洪景来当年订下的各项政策和计划。他们并不是穿越者,没有“精神病”一般超前世人一步两步的大能力,需要摸索,会走错路,第一次工业葛明跌跌撞撞,走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速。
但是总归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对外交流也日益扩大,甚至有了能够环游世界的人,远航去往欧洲的人也不再是凤毛麟角。
荷兰的沙俄的使团先后来到朝鲜,一个获得了在东莱富山浦贸易的许可,一个获得了在仁川贸易的许可。李禧著甚至允许他们在汉阳四方馆内居留常驻,成为了实际上的外交使团。第一任驻朝的沙俄大使自然是舍科夫,至于荷兰兼领朝鲜和日本两国贸易的商业代表,则是当年送了洪景来一艘军舰模型的斯波德。
1832年和1836年,英国和法国的贸易商船先后前往仁川扣关,请求和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并派遣外交使者。
当时正值李禧著和洪永周开始权力交接的当口,李禧著认为反正外国都一样,既然已经有了沙俄和荷兰,和英国法国的交流仅限于贸易即可,没必要让洋人充斥于汉阳街巷。人年纪大了,多少会失去一些进取心的嘛。
到是洪永周在一众已经开始转身为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两班的支持下,表示应当更加放开国门,加大交流。此议最终是洪永周的议案得到了认可,一众势道政治内的新贵都表示加强对外贸易和交流,可以更快的提升朝鲜的国力。
因为在此事上的出色表现,最终也坚定了李禧著交权的决心,随即李禧著就改任知中枢府事,而将户曹判书、兵曹判书以及吏曹判书三大要职全部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