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5.恢复乡校选儒官(2)

在1808年的朝鲜,推广义务制的全民小学,似乎过于理想化了。洪景来的目标只是希望把被两班所垄断的教育开放出来,让部分富裕的良民地主子弟,以及那些城镇中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中人子弟有一个获得教育的机会。

有教无类说的是没错啦,但是咱也不是什么圣人,没办法让穷人也全部受教育。说到底,某种程度上完全的脱产学习,只是有钱人的游戏。

十九世纪是这样,二十一世纪也是这样。

用更加形象,但带着些酸的话说,不是吃饱了撑的,哪有空去搞哲学!

先给经济上有所富裕的这部分人获得受教育的权力,就已经算是迈出了一大步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事情,没那么容易的。

对于设置学田,恢复乡校,重新选任儒学官员的事情,士林自然是不能反对的。洪景来这可是弘扬教化啊,要将孔圣人的遗泽分布于朝鲜八道。所以这事情办的比清核学校要快的多得多,许多缺额的儒官,很快就重新选任上来。

许多一辈子都根本当不上官的儒生,对于能补上一个儒官也是十分积极的。要知道,在这个有明朝鲜国,太祖太宗大王当年为了显示他们重视儒学,以教化治理八道的心愿,教授的官阶居然定到了从六品。

这个级别和汉阳朝廷各部署的从事官一模一样,而且和许多小县的县监也是一个级别。这样的官阶虽然谈不上什么高官厚禄,但是也足以光耀门楣啦。运气好,再授一个宣教郎,出门也可以被人称一句相公了呗。

李王的教旨再度明发天下,恢复乡校的命令举世皆知。地方上的两班们当然多少带着些不满,可是却又无可奈何。

他们其实也没啥好着急的,两班家族往往家学渊源,还有姻亲旧戚,至于什么师徒同年更是数不清。在学习上面,比那些毫无基础的良民中人子弟,要强不知道多少倍。人家顶多也就是认识几个字罢了,他们才有机会深通经义,并以儒术参与科举为官。

普通的小老百姓想通过简单的乡校学习,就快速的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需要起码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把两班们的优势给抵消下去。

伴随着清核各地书院顺利成果的是赵镇宽的病情日渐加重,小赵最近来上值的时间愈发短了。洪景来当然不知道,历史上的赵镇宽就是在今年病逝的,毕竟不是赵万永,洪景来哪里能记得这么清楚。

不仅是赵万永不来上值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