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于所有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彻底停滞。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有几万石粮食,也不一定能救活太多人。
尤其是靠近西部平原的地区,既没有地表易于开采的煤矿,也没有可以采伐林木的大山,更惨的是连河边原本一望无际,十分易得的芦苇杂草现在都由于大旱而消失。
这就导致了一个洪景来更加不愿看到的情况有爆发的可能,粮食没有火烧煮,可能有人说生吃也不会死。但是缺乏燃料和水,必然就导致个人卫生和整体环境的大规模衰退。
然后就是霍乱!
这一点在往后的二三十年中会得到惨烈的印证,纯宗大王在位时,由于连续的水旱灾害,百姓的卫生情况愈发恶劣,直接导致了三次大规模的霍乱爆发,前后死者据估计有几乎一百万人!
一百万人啊!
竞死于瘟疫之中!
最初的原因仅仅是没有柴火烧!
看似可笑,实则可怜至极,饱含血泪!
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在,对于水旱灾害的救助,都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绝不是什么肉食者的大人“高瞻远识”,也不是键盘上的喷子“筹谋有策”。是需要真正有大决心大毅力,强力的组织起无数的基层人员,同心合力,才能弥补和挽救。
即使这般,也不可能做的完美!
洪景来没有那个组织力,也不可能掌控到足以平息整个灾情的资源。所以在得到韩五石和李济初二人对灾情的实际见闻后,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加上意外出现的禹君则,也就把整个计划修订的更加全面。
想凭身后民夫押送的三万石粮食救活一道数十万百姓一个月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洪景来也不至于全部都救,因为根本救不了。
把行动不便,已经饿了许久,就剩半条命的老弱妇孺慢慢聚集到交通转运方便,且封建政府统治力量强大,有足够的经办人员的州郡大镇,每天一碗粥,帮他们吊命。
且由于驻军所在和封建统治的有力,仅凭这些老弱是不可能对大城镇产生任何威胁。而将那些青壮交由地方上的两班乡吏消化一部分,毕竟大户对于吸纳青壮充为奴婢,然后替他们种一辈子地什么的还是很积极的。
剩下的一部分青壮,有很多现在已经由禹君则那个本土化的朝鲜基督教会“裹挟”着一路向北吃大户去了。现在他们可是开心快活至极,说是借,也写了借条,可是你乡下一个小地主还能追索全国来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