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44.鹰山公可资借鉴(2)

大声应和道。

上杉鹰山的改革最值得此刻幕府借鉴的就在于他并没有直接发展和鼓励农业,但却又稳固和安定了农民以及农村。

此前幕府的改革,什么田地永代禁止买卖令,田反令,都不过是加强土地与农民的关系,禁锢农民在土地上,种地纺织,提供租税,勤服劳役。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问题,连缓解矛盾都没有做到。

而上杉鹰山清楚的意识到了此刻国家最根本的农民农村问题在于,土地的开发几近极限,农村所能供养的人口也已经饱和。

在农业技术没有办法大规模提升,增加可观的农产品产量之前,试图让农民完全禁锢在土地上是不现实的。

原因很简单!

饿!

家乡没得活路,必须要逃离农村,去寻一条活路。如果家乡有活路,哪个人愿意背井离乡,出去做无根的浮荡小民嘛!

调所广乡的办法很简单,萨摩庞大的武士团集体动员下乡,人盯村,人盯人,全部看紧。我解决不了问题,我可以解决发生问题的人。用武力逼迫全萨摩的百姓进行劳作,你就是饿死在村里,也不许逃荒。

真是符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理呢。(洪承畴.jpg)

而上杉鹰山在清楚乡村凋敝,百姓流亡的现实之后,自己走出了一条新路。

他派人详细考察江户、洛阳、大阪市场上的各种商品,整理其销量、成本、利润等一系列数据。并结合米泽当地的实际环境,详加规划。

因为农业人口已经不需要增加,所以他将人力集中于米泽地方可以开发的其他产业中。发展林业、漆业、造纸、蜡烛、生丝等一系列扎根于农村的手工业。

通过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挽救农村经济单一性的问题。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领主专制制度。

其实他的想法和后世里某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消灭贫困全面小康的思路不谋而合。

既然农村经济已经陷入绝境,那就要设法使他活跃起来。这既是出于仁而爱民的封建贵族精神,也是出于稳固专制统治的实际需求。

“我有一个问题嗷,若是乡村副业繁盛,生产的物品超出市场需求,该如何?”间宫伦宗仰着头,认真问道。

“还有就是小民逐利,若是副业获利丰厚,小民舍弃农业,从事副业的话,如何处置?”那个中年男子听的也很认真。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