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5.可惜不曾得署理(2)

“确实如此!所以判官没有从道府转圜,前来署理嘛?”

早知道不仅实授官没来,连署理都没有人署理,那洪景来就和闵廷爀求封信过来干几天了。

亲民官不好当,但能掌印的话就好上不少,起码辖境内是大爷。

“原以为总有署理”

“判官是汉阳吏曹实授,都不加署理。道府内的各位上官见了,怕是如今署理东莱的大人已经在路上了。”

那县监的脸色慢慢的就从恭维变成了同僚的交际,只因洪景来乃是从五品的判官,官高两级,虚应故事而已。

场面迅速从热络变成了平淡,既然洪景来不是来署理东莱府使,而是真的分驻富山浦做一个小小的判官,那就不是在座众官吏的上司,也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之分。

“那判官与我等一同在府城稍候罢,总要迎接署理府使大人才算完满。”

“可。”

虽然还是有接风宴,也挺热络的,但是大家更多的是当作一场日常的交流晚会,而不是给上司接风洗尘的马屁大会。

是乐伎的舞姿不美丽,还是歌声不撩人?

喝就得了,快活不好吗?

倒是洪景来没心没肺,反正也没指望做人群的中心最靓的那个仔,有吃有喝就够了。再说这些官员也是被迫,不讨好上司,怎么做官?

又等了两日,庆尚道委来的署理府使终于到了。虽然不是货真价实的上官,挂着署理二字,但指不定哪天就实授了呢。

有心大干一场的洪景来还是只能入乡随俗,和众官吏团拜府使,并送上了四百两的贺仪,这才脱出这蝇营狗苟的囚笼,奔向富山浦。

这位署理府使,大概是使了不少银子,如今好不容易抓住机会,眼睛都绿了,就差亲自撸袖子下场。

专门给洪景来派了一个家人,又调了几个书吏,以及东莱县的差役,拿着签子黄册,命令十五日内征齐秋税。

英宗大王在位时期,为了与民修养,所以更改了税制。田政且不去提,只说军政的征收数额是一个丁口一匹布,但是可以用米来折算,一匹布折六斗米,这叫折变。

这个数字不算太夸张,还属于可接受范围。但是汉阳并不是按人口的实际数量征税的,就比如东莱,一府十来万人,丁口最多也就三万来口。

按理说就是两万多石米(或者三万匹布),可实际汉阳下达给庆尚道的指标是四万二千石,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