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其牛羊,灭其部,杀其民,亦可提振军心,还可让瓦剌军心不稳,措手不及!”
“同时,为安稳各守将之心,我各隘口可坚壁清野,放弃部分不重要的隘口,每两到三处隘口合并守备,如此兵力短缺可解,贼虏以掳掠为主,若遇空城,只能悻悻而归,若也先趁此机会大军出动,则可命孙安所率大军迅速增援。”
老侯爷说的杀气腾腾,让殿内群臣都一阵无语。
应当说,在此战之前,瓦剌和大明的关系,都还是不错的。
虽然不断有小规模的摩擦出现,但是作为正式向大明称臣纳贡的蒙古部落,整体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反倒是瓦剌自己的内部之间,因为水源,草场等原因,常常大打出手。
出于这个原因,瓦剌有不少小部族,都不断地在向大明内迁。
对于这些小部族来说,内迁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大明边境附近,有不少地方水草丰美,对于游牧而居的他们来说,是很好的草场。
其次,虽然大明一直没有开放互市,但是依然有不少商人铤而走险,愿意越过边境交易,只不过要横跨数百里的边境,大明官军又会不定期的巡逻,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太深入。
将部族搬迁到边境附近,暗中交易也方便的多。
除此之外,每逢秋冬时节,或是部族在相互交战当中失利,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些部族也会组织起族内的青壮,偷偷越过边境,到大明的村镇当中劫掠。
出于大明和瓦剌尚处于和平期,这种小规模的劫掠,双方都是默认不管的。
当然,这个不管是双向的,即大明不会因为被劫掠而去找瓦剌理论,但是如果在劫掠是遇到了巡逻的官军,被当场打杀,或者是被当地百姓组织的民兵当场打死,瓦剌也自己认栽。
长久下来,大明的边境线上,其实有不少的瓦剌小部族在繁衍生息。
老侯爷的意思很简单,他们劫大明的,大明就劫他们的,不仅要劫,而且要连他们部族都直接灭掉,狠狠的给瓦剌一个教训。
当然,这种做法,和圣人理念是违背的,所以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陈侯此言差矣,我大明礼仪之邦,岂能与虏贼行径一般无二?”
说话的是内阁大臣陈循,他出身翰林院,对于这种事情十分敏感,
面对陈循的质问,陈老侯爷倒是淡定的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