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的势,全国读者都知道有一本武侠类的杂志即将创刊,不少武侠小说迷翘首以盼。
创刊号汇聚了整个作家村、环球出版社几个月的心血,精彩程度自然不在话下,上市一周之后,编辑部便陆续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其中很多都是买不到刊物的,希望编辑部可以再发行一些。
这样的读者热情和销售速度让李拓后悔的拍大腿,直呼“保守了!保守了!”,直接把下一期的英雄志发行量提高到三十万册,同时又向印刷厂追加了二十万册的创刊号。
江湖志的发行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跟现阶段国内受欢迎的杂志销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像中国青年这样动辄卖出数百万份的变态就不提了,连读书这种评论杂志一期都能卖出十几二十万份去,相形之下,江湖志现在的成绩只能说是初出茅庐,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在江湖志热销的时候,作家村里有几位作家消息不见了,其中以马原为首。
这货给自己记录八十年代的想法起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学梦,纠集了作家村几名作家,再加上以前认识的两位记者朋友,在霍霍完作家村之后把目光对准了全国的文艺界人士。
一众人扛着摄像机,浩浩荡荡的向全国各地出发,打算搞一次地毯式轰炸,将国内的作家、翻译家、批评家、编辑采访个遍。
听李拓说,马原这次为了自己的梦想几乎倾家荡产,把所有挣的钱都投入到这个宏伟的构想当中去了。
不得不说,马原的想法是超前的,让当事人回顾八十年代,以当事人现场的第一手采访,做一部影像的八十年代文学断代史,这个想法想想就激动人心。
这次的采访面之宽、规模之大,在国内的采访史上是空前的。
新青年记者吴同之做的看见八十年代系列报道,跟马原的想法一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何平也不得不佩服马原这人的感染力,他单纯、憨厚、充满理想主义的眯缝着眼睛的笑总是能感染大家,至少在作家村内,他获得了全体同仁的支持,除了李拓。
实际上李拓也不是不支持马原,只是他觉得这种浩大的工程并非一人或几人之力能够完成的。
马原临行之前,李拓也曾经劝过他,但马原这人对自己的想法是有着笃定的信念的,任李拓说什么也不回头,顺便还拉走了几个作家村的作家。要不是李拓拦着,作家村的这帮人,至少得跟马原跑一半。
这也是李拓为什么对马原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