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魏游子手札(2)

的国号,大魏举国上下是没有魏这个姓氏的,据说韩、齐两国倒是有这个姓氏,不出意外的话,那应该是几十年前或上百年前,从魏国流亡到其他的国家的人。

因此,从魏游子这个化名判断。赵弘润认为那很有可能是他姬氏一族的先人,甚至是宗族的先人,毕竟从字面理解,魏游子可理解为游方在外的魏人,而一般的魏人出访巴蜀黔是没有必要隐瞒真正身份,除非那人是姬氏一族的人。

毕竟赵弘润的父皇魏天子曾提起过,巴人与魏人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的。

而这一点,赵弘润在此人文中描述中,找到了充分的证据:在文中,魏游子有提过蜀人。有提过黔人,但唯独就没有巴人这个词,倒是有不少蛮人、夷这类的代指,由此不难猜测。这位魏游子极有可能对巴人恨之入骨。

不过尽管如此,魏游子对巴人的深入了解,可绝没有敷衍了事,他非但在文中注明了巴、樊、目覃、相、郑这五个巴族最大的族群外,还详细地记载了这五个大族群所分化的小族群,以及巴人以虎为图腾。善于狩猎、捕鱼,甚至能驯服猛兽等等的讯息。

然后就没了,这一卷竹简,所记载的就是巴族的由来、人文以及习性。

我看这玩意有个屁用?

无奈地将手中的竹简放归竹筐内,赵弘润又取过另外一卷竹简来。

很遗憾的,这一卷竹简也没有记载他想要知道的知识,而是记载了蜀人的人文。

跟被魏游子记恨的巴人不同,魏游子在文中大篇幅地赞扬蜀人的文化,当提到蜀人养育一种白色的“纱虫”,用它吐出来的丝编织成滑溜的绸缎时,魏游子对此的评价是叹为观止、真乃天虫。

赵弘润翻了翻白眼,他总算是明白蚕为何叫做蚕了,可不是嘛,天虫!

“嘿!”

随手又将一卷竹简丢入竹筐内,这次赵弘润倒是没有什么焦躁,因为他感觉,魏游子的游记手札的确有点意思,当然,如果这位先人能刨除一些主观成见,别用什么蛮啊夷啊之类的代称去称呼巴人,赵弘润相信自己能读地更加通顺。

还别说,在这个缺乏娱乐途径的时代,看一看先人在游历其他国家时所留下的记录,哪怕其中有些东西是赵弘润本来就知道的,他也感觉挺有意思。

不得不佩服,这位魏游子绝对是一位会“玩”的主,根据游历的记录,赵弘润感觉这位先人的足迹似乎遍布巴黔蜀的每个地方,他“告诫”魏人:蜀人并不是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