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归山第四日清晨,藏道峰,问道院,茅舍门打开,睡足的白发老道走出房门,精神抖擞,张开双臂,伸一个懒腰,他迈步而出,先看了眼三尺高的灵松幼苗。
浇灌灵水,松土施肥,随手给这株灵根一缕道韵,瞧着微抖枝叶的灵松,玄明抚须,会心一笑,又细心地将其他灵植打理一番,用过早食,他才走出院落,行于山中。
瞧着熟悉的浮云山水,一股熟悉感与亲切感油然而生,阴阴林木静,寂寂无人境,玄明脚踩在枯枝落叶层上,发出细微声响,他瞧着红黄绿相间的草木,欣赏之余,内心宁静。
走古木密林,登素白雪峰,入寂静幽谷,玄明在熟悉山水中寻找新感悟,印证数万里行道所得。
一个时辰后,他重返藏道峰,入藏经阁三楼,桌案上道经已备好,清茶已煮好,桌案边天香已燃好,长丰子一如既往,将东西准备妥帖。
端坐窗边桌案前,玄明轻抿一口清茶,茶叶未变,茶水未变,煮茶之人未变,味道也还是那个味道,只是品茶之人的心变了。
皆因清晨时,玄明听送饭的长宁谈起,自他下山游历起,长丰子每日都会在藏经阁第三层桌案上准备好玄明常用之物,生怕师伯哪天不声不响地回来。
除了强迫症驱使外,这份用心与执着令玄明感动,饮茶时心情愉悦,看桌案上一切东西都顺眼,黄金万两易得,真心一个难求。
看了眼在一楼伏案观经的长丰子,他嘴角上扬,而长丰子猜得不声不响,玄明确实想这般归来,毕竟劳师动众太过麻烦。
只是到底第一次出门这么久,再次归来,近乡情怯,加上被灵鹿长寿欢快情绪感染,他也情不自禁地泄露出几分情绪,引得浮云山共鸣,既如此,他便索性简单显圣一次,振奋人心,安抚众道。
略微摇头,摒除纷乱思绪,玄明拿起经卷,呼吸间便沉浸其中,渐入佳境。
“师伯,如今我藏经阁有道经六千三百卷,较之前又多出六百余卷”
下午时分,合上经卷,长丰子到来,向玄明汇报阁中经卷详情,通过诉说,他知晓这六百多本道经是求真观弟子之功。
他们知玄明喜好观经,不管是出山游历,还是下山还俗,都会有意识地收集道经,带回或送上浮云山,填充藏经阁,既是为了满足玄明的爱好,又是为了加深宗门底蕴。
另外,上行下效,如今求真观弟子也意识到观经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