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审视着袁熙:“显奕,那此事就交给你了。”
袁熙先是一愣,随即应声道,“孩儿领命。”
袁熙回到自己的营帐,开始精心构思檄文。他坐在书桌前,脑海中浮现出董卓的种种恶行:废立皇帝、残害忠良、搜刮民脂民膏。他提起笔,笔锋凌厉地写道: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董卓者,性残忍而不仁,遂恣睢其凶焰,上乱朝堂,下虐百姓。弑君之罪,擢发难数;劫财之恶,罄竹难书。”袁熙越写越激动,他继续写道:。
“吾袁家四世三公,受国厚恩,不忍见汉室倾颓于董贼之手。今袁绍,承祖宗之遗志,顺天下之民心,举义兵以讨董贼。望天下诸侯,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凡有忠义之心者,当速来响应,共诛董卓,恢复汉室之荣光。”
袁熙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然后他将檄文呈给袁绍。袁绍看后,赞不绝口:“我儿显奕,此檄文写得甚好,足以振奋人心。”
袁绍随即命人将檄文抄录多份,发布天下。檄文传至各地,天下震动。许多有志之士看到檄文后,纷纷表示愿意响应袁绍的号召,加入讨董的大军。
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名叫赵云的年轻壮士,读完这等檄文后,激动地对同伴说:“袁家此举真是大快人心,我定要前往投靠,为讨伐董卓出一份力。”
河东,一位年轻用开山斧的壮士,对着手下的几百号人马说道:“诸位,袁绍发布讨董檄文,此乃正义之举。我们应当支持,这也是我们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随着檄文的传播,袁绍的营帐前,前来投靠的人络绎不绝。袁熙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