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17章:各地考学的猫腻(2)

的地方,这成为了唯一的指标。

因为通讯的不方便,地方出现匪患、流民、灾祸等情况,只要盖子还能捂得住,地方官就不会往上报,而是关起门来自己解决。

但考学这个东西是捂不住的,每年有多少本地的学子成功考上秀才、举人,这些都是会明明白白登记在册的东西,是没有办法造假的东西。

甚至大燕朝还规定,如果一个地方连续六年没有出现过举人,那么当地的父母官未来五年都没办法升迁。

南河县的县令,在这里当了五年的官,在此期间,南河县多了七个秀才,没有一个举人。

如果来年再没有一个举人出现,那他这辈子,就只能把县令做到头了。

对于任何一个拥有政治抱负的官员来说,肯定都不想自己一辈子只能当个县令。

所以往年从来不参加诗会的县令,今年也来了。

他就想知道,今年的南河县,到底有没有一个有希望考上举人的读书人。

如果没有,那他就得用点盘外招了。

譬如说,花钱把一个能考上举人的外地人的户籍改到南河县。

这个方法在大燕朝的基层屡见不鲜,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你多一个举人,我就少一个举人,那么这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我的升迁之路。

同时很多读书人也不愿意更换籍贯,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叫做数典忘祖。

再又听了一首诗后,县令的心情已经糟糕到了极点,只不过作为本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养气功夫是非常到家的,堂下之人没有一个看出他心情不好。

唯一看出来的,就是坐在身边的主簿。

“大人,莫要心焦,诗会才刚刚开始,学子们都还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好的诗词作品是正常的。”

“等诗会过半,好诗词就会慢慢的涌现。”

县令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

主簿又说道:“大人,你看那边。”

县令道:“什么?”

主簿说道:“那俩人是静安县宁家的子弟,哥哥叫宁文栩,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他的父亲去年牵扯到了一桩案子中,导致家道中落,无力支付今年的考学税。”

“如果今年咱们南河县还是没有优秀的人才,倒是可以考虑把宁文栩的户籍签过来。我相信他本人是绝不会有任何意见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