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人,你的方案风险太大了。
稍有不慎,大军就会损失惨重。
计划想要成功,完全是建立在敌人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倘若夺取衡阳之后,敌人有了准备,我们没有一举攻破长沙,那么四面八方的叛军都会围上来。
别忘了此刻数十万叛军,正从各路战场,向永州这边赶来!”
看着众将的积极表现,李牧知道大虞的天,暂时还塌不下来。
不过这些将领的立场,并不具备普适性。
他的班底最初来自五城兵马司,后面又陆续拉了不少勋贵旁系子弟进来。
因为接受过系统性的军事教育,这些人进入军中之后,发展要比一般人快的多。
普通士兵几乎都是文盲,一切都靠自己进行摸索,成长速度相对要慢上一些。
为了平衡麾下的力量,李牧一直在军中推广扫盲教育,还搞出了军官培训班。
不过这些都是长期性工程,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够见到成效。
勋贵子弟占比高,也不是没有好处。
除了在围剿叛军的时候,大家表现积极外,面对文官的时候大家胆气也要足的多。
没有李牧点头,甭管巡抚,还是总督,大家都敢不买账。
一些略微出格的改革,他们也敢去执行。
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纽带,拉近了和一众勋贵的关系。
虽然这些老牌勋贵,大部分都是混吃等死的废物,但用来壮声势还是不错的。
比如:他这次的人事任命,京中就闹开了。
文官们的弹劾奏折一堆,如果不是勋贵集团的支持,永宁帝肯定顶不住压力。
围绕这次人事任命,勋贵和文官在朝堂上正面开撕,算是永宁朝的第一次文武之争。
毫无疑问,吵架武将肯定不是文官的对手。
不过没有关系,朝堂的上争吵,成功拖延了决策时间。
随着九江府的沦陷,文武之争一下子变成了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再次成了江山社稷。
就算其他地区的文官不在乎,江南湖广地区的文官们,此刻肯定慌的不行。
打压武将,后面有的是机会。
叛军的屠刀,可不管他们的身份多么显赫。
宗族老小落入叛军之手,那就是九死一生。
除非少数有招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