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章 兴王世子(2)

没有表现出半点穿越者的特质。

他一直在韬光养晦。

尽量让外界不知道他是一个暗藏雄心的少年。

何况,在他没有明确收到是让他继承大位的遗诏之前,他也不敢确定,他如果过早的锋芒毕露,会不会导致他最终会和皇帝大位失之交臂。

毕竟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出现过!

南宋权臣史弥远就因为太子赵竑过早表现出要除掉他的态度,而在其成为皇帝之前将其废掉。

虽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很难再有史弥远这样的权臣,但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有人因为他过早展露出不让人喜欢的政治态度,而宁肯冒着别的风险,也要让他做不成皇帝。

总之。

只有他拿到正德皇帝正式让他继承大位的遗诏,他才真的在并非铁板一块的统治阶层内部,具有拉拢一部分贵胄官僚为自己基本盘,承认自己是君主的资格!

而眼下能决定朱厚熜是否顺利成为皇帝的人物就是杨廷和。

这个因为是正德老师而受正德敬重,又承弘治遗泽,在后宫和士大夫群体中颇有声望的内阁首辅。

偏偏杨廷和还是以理学为信仰的保守党。

所以,这些年,朱厚熜和历史上的嘉靖一样,表现的很低调,甚至刻意做出一些迷惑杨廷和和他的拥趸者的行为。

为此。

他从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后,就一直在王府内认真学习程朱理学,严守程朱理学要求的礼仪规范。

后来。

他更是常常接济贫困士子,兴办义学,勤俭持家。

除此之外。

朱厚熜甚至还以朱子撰文写诗以立言,在日常生活中也刻意伪装得很节俭,明面上每日只餐两顿,且每顿不超过三个菜,四季常服也只做八套。

而见外人时,他里面更是只穿布衣。

如此一来。

天下人皆知他笃学礼士,宽厚勤俭。

正因为朱厚熜表现的礼儒崇理,再加上他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宗藩,所以文官们让他兴王府的禄米也被拖欠扣留的很严重,甚至比别的宗藩还要严重。

因为按照大明的财政制度,在宗藩禄米发放这块,一直都是由地方文官直接从税收存留中直接拨付于当地宗室。

甚至,禄米是本色拨付即拨粮食,还是折色拨付如折银折钞,都是由地方文官们确定,然后奏请皇帝同意。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