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今文经之争(2)

态度模棱两可,要两家都按照他的想法来,看似身为海内大儒卢子干的亲传弟子,让古文经派感到亲近,但他的言论又同样让今文经派也觉得亲切,就在两派踌躇不前时,又惊奇发现刘备重用法家酷吏在各地整治。

这回好了,连儒家作风都没了,直接偏向法家了。

偏偏玄德公又是极有主见的人,想要为官为吏就得按他的方法来,两派儒者又回家查找典籍,试图找出儒家与法家的共同点。

没办法,谁让儒家认为无论天下什么道理都会在经书里出现,而且这种道理哪怕过了许久,也能被拿出来使用永不过时。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有变绝对不是先贤的言论典籍出错,而是他自己注解错了,理解错了,要怪自己学艺不精。

但自从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就要为当权者所用,在王莽篡汉时,儒家为了证明王莽的正统性,不仅要添加新五德终始的说法,还要在各地制造祥瑞,把方士的鬼神谶纬全部纳入进去儒家体系,只要王莽需要什么,他们就能提供什么。

到最后,编着编着儒者自己也相信了。

这些鬼神谶纬在天下流传的时间一长,哪怕光武帝刘秀想要登基为帝,也凭借赤伏符写:“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向天下说明他符合谶纬,是名正言顺的受命符称帝。

后面有大臣劝诫光武刘秀,不能老靠解读谶纬来决定天下大事,谶言不过用来迷惑世人的荒诞之言,这种怪诞不经之事,结果不过非好即坏,卦象撞见合宜的时候,自然就是对的,怎么能一直相信?

刘秀听了赫然而怒,直接驳斥。

有些东西加进来容易,去掉就无比困难,时至今日刘备能够在北海与东莱大力度田没被儒者声讨,也有他极其符合金刀之谶的原因之一。

儒家讲究忠孝,和谁作对也不能与承天命者唱反调,况且刘备的行为又契合“仁”政,又勤于政事,宽厚爱民。

虽然杀人杀的多,却都是违法乱纪之人,因此心里感官复杂的很。

既符合圣贤之言,但又不符合儒者观念,刚觉哪有仁君不讲究教化,直接按律诛杀,又有人站出来说:玄德公也是劝导了数次,而豪强视若无睹,无可容忍才出兵征讨,且周武王不也有杀伐过多,以至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吗?

瞬间把他人的话堵了回去,让北海众多儒者哑口无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