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5)

赋税,以此养官。

早在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就对天下的富商进行了一次资产清查,按资产多少定为三等——后来改成九等,并规定“每岁一造册,三年一造籍”。

在把人数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下诏书,容许长安七十多所衙门,每所可选“身能估贩、家足资财”的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就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实际上官府所出的公廨钱,仅仅只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李世民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虽然没征收商税,但这样的方法,也是变相从大商手里拿钱,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收取商税了。

只是现在,太子发布的教令,却直接招上万官员,这里头的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世民闻言,面色微微阴沉下来。

房玄龄的一句话,就让李世民想到了很多可能。

太子要在高丽,直接任命超过大唐全国上下,乃至于一倍的官员,难道只是为了更好的治理高丽,新罗吗。

按照现在这情况,是不是太子打下了百济之后,还会招更多的官员。

大唐的读书人,都跑去给太子当官了。

那么是不是太子随时都能组建,比大唐朝廷还要更多官员的朝廷出来。

这其中用意,可谓是居心难测啊。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这是要给太子添堵啊。

难怪。

如今五姓七望,都已经依附于魏王,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夫人又是五姓七望的嫡女,这个时候,哪怕是想撇清关系,也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时候,许多选择都是身不由己。

只是在这个事情上,长孙无忌也不知道怎么去说。

然而,魏征却站了出来。

“陛下,依臣所见,仅仅一万余官员,还是远远不够的。”

“高丽,新罗,百济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