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61章 京师医学院,疮疡与外科(3)

大明的大夫,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培养的也都是偏传统的中医,冒然全部采用后世分科,反倒不合适。

倒不如让中医以科学的方式发展,逐渐衍变为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存在。

医学院的教学科目划分也与此类似。

倒是学制上更接近于后世——京师医学院的学生需先学习五年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考核,方可在附属医院实习。

实习二至三年,获得导师任可,方可正式毕业。

至于无法获得导师任可的,会给一次重新选择导师的机会,若是三年后依旧无法获得认可,便只能获得一张肄业证。

另外,附属医院的大夫职级则与大明已基本成型的太医院体系对接。

主要分为六级,依次是:医生、医士、医师、主任医师、太医、御医。

医学生学习五年,通过考试,既为医生。

通过实习,获得导师(最低是主任医师)认可,从医学院毕业,即为医士。

医学院其他机构也大抵参照后世设立,只不过规模都很小,硬件设施也比较简陋,甚至没有。

附属医院同样如此。

每科至少有一个院子充当病房,少则五六张病床,多则二三十张病床。

除此外又设立有门诊、药房、食堂等部门。

观览完后,朱标又将已经入职医学院的五位名医介绍给刘宽认识。

刘宽则按照他的理解,将这五人分为一位省级名医、四位府级名医。

再之后,朱标便带着刘宽在医学院食堂旁边的一座楼阁上吃晚饭。

五位名医也一同作陪。

差不多吃饱的时候,刘宽忍不住问:“殿下,微臣先前所说的外科为何没有设立?”

朱标尚未回答,一位来自宁国府、叫做刘甘的名医便忍不住道:“刘副郎所说之外科太子殿下也曾与我等提过,跟疮疡科也没甚区别,完全没必要再多设此科。”

刘宽当初在东宫跟朱标交流医学院事宜时,是了解过此时医学十一科具体代表哪一领域的。

其中善治疮疡科疾病的大夫又被称为疡医,起源可追溯至周朝。

主要是治疗痈、疽、疮、疡、疥、癣、伤折等病症在于体表,需要手术切除的病症。

关于五脏六腑的体内病症,并不涉及。

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敢于对患者体内动刀的名医,也都不是疡医。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