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章和王利宾等人终于乘船抵达了大英帝国的世界之都伦敦。
在东亚的洋面上难得一见的大型明轮帆船在泰晤士河上到处都是,既有运货运人的商船,也有安装了大口径火炮的兵舰,几乎在水面上排出了长队。
港口码头上面,到处都是货物栈房,各式各样蒸汽驱动的吊车排列的密密麻麻。码头工人来来往往,忙碌的好像工蜂一样,或是操纵机器,或是往来穿梭搬运着小件的货物。
可以修造几千吨排水量的“大轮船”的船坞、船台在泰晤士河岸边一座挨着一座,以世界上最大的密度排列着,船坞、船台上都忙忙碌碌,一派热火朝天,打铆钉的叮当声音大老远都能听见。
伦敦的工业区也在泰晤士河附近,不知道多少座高大的烟囱矗立在那里,黑烟弥漫,煤灰粉尘飞扬的到处都是,把空气都污得极为浑浊。工厂的污水和城市居民产生的污水不断被排入泰晤士河,日复一日,没有任何净化措施,已经将原本清澈的河水染成了黑色。河面上始终漂浮着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病菌。
这就19世纪中叶的伦敦,全世界的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大英帝国的心脏,也是多达二百四十万英国人的家园。
当然了,这二百四十万英国人中的绝大部分都生活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当中,所以现在的伦敦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
如果肃顺带着的“大清卖国团”早来个几年,赶上宪章运动的高潮期和1848年的“革命大年”,那时的伦敦贫民窟可就热闹得紧了.
不过随着蒸汽机驱动的海船越造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越洋航行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伦敦贫民窟里那些在本土永远都混不出头的底层屁民们,至少可以“润”出当个冒险家。
外头还有四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还有个“天选逆子”美利坚可以让他们容身,还有许多仰慕大英帝国的落后国和半殖民地.换个地方,没准就当上老爷了呢!
于是英国的社会,在1848年的“革命大年”之后,就逐渐安稳了下来,贫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慢慢提高了,伦敦市内的治安也大大改善。
所以这会儿李鸿章和王利宾,就敢各自拎着一大包白英镑,带着几个留着辫子的清国随从,跟着一个总是笑容可掬的英国外交部的秘书,放心大胆地走在繁华的查令十字街上了。
“李先生,王先生,哈查兹书店到了,这是伦敦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书店,开设于17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