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昕便道:“因为你在文坛颇为名气。而且你似乎还喜欢佛教。”
苏轼回道:“臣与佛教,颇有一些渊源吧,臣长于眉山,眉山的佛教氛围,是有一些浓郁。”
赵昕便道:“那就好,我希望你能在辽国多多地宣传佛教。你若是有认识什么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可以一并带过去。”
苏轼:“”
赵昕解释道:“信佛能让人放弃杀戮,从而使得天下太平。接下来,你就任契丹宣传部,以及扶贫部尚书吧。”
苏轼很是无奈。
就不能再商量商量了吗?
臣不想去啊!
赵昕觉得,也只有被贬去了岭南,都能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能够在草原上,也过得好了。
甚至说不定还能给草原地区再拉上一点旅游的流量。
赵昕最后又问了句,“你对做好吃的,有什么看法?”
苏轼不明白什么意思。
赵昕便让对方回去,收拾收拾行李,跟亲友好好地道别。
随时准备北上,越快越好。
随后
赵昕又不得不召见了报纸这边的负责人。
让其以后印的报纸,要多印一些,方便可以拿来给辽国地区使用。
另外
大宋的其他地方,也不能没有。
很快
苏轼便收拾好了行囊。
而赵昕这边,也是首先联系自己的商团,把求购羊毛等信息,都刊登到报纸上。
再由苏轼把报纸一起带去辽国的上京临潢府。
又由三司,给了苏轼一点启动资金,到时候,方便苏轼在当地直接招人帮忙打点上下。
总之
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获得外界信息的环境,并且,把当地百姓看报纸的阅读习惯,都逐步地培养起来。
当然!
当地百姓连汉话都说不利索,更别提读报,可这种事,也不打紧。
毕竟现在不懂,不代表以后都不懂。
而且,他不懂,你可以招人去给他们读,把报纸上的内容都直接告诉对方。
你要是跟牧民说,什么地方有人收羊毛,价钱还算是公道,那他有钱难道不会赚?
只要你有利益给他,他自然就会赶着羊来找你了。
赵昕也拟在辽国上京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