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乖孙,想好了就去做!(2)

历史又一次证明,太祖皇帝的战略正确无比。前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中山王徐公、开平王常公为正副将,出师山东。仅仅六个月就克复山东和河南。

洪武元年五月,太祖亲临汴梁,指挥北伐。八月攻取大都,北元末帝北窜漠北。而后大军挥师西进,于洪武二年正月,克复山西。八月,克复陕甘。

由南伐北,如此神速,前无古者,后无来者。孙儿看来,除了大明顺应天运,将士用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太祖皇帝的战略部署高瞻远瞩。”

嘉靖帝看着满脸崇拜的朱翊钧,努力地想了想太祖皇帝的武略功绩,可是没有太多感觉。

他对这些武备之事,毫无兴趣,也没怎么去读太祖皇帝北伐之事。

他只对太祖建立的诸多祖制,有些兴趣。

“钧儿,伱想学太祖皇帝那般运筹帷幄?”

“是的。这一次机缘巧合,孙儿想试一试?”

嘉靖帝沉默了一会问道:“钧儿有多少把握?”

朱翊钧也沉默了一会,“如果失败,戚继光和他编练的八千新军营会全部折在关外。孙儿心痛,但是也知道,想要成功,必须付出代价。

孙儿要评估的是,这个代价是不是孙儿能承受得起的。”

“八千新军营折在关外,可大可小。”嘉靖帝双手笼在袖子,以一位朝堂权斗老手的思维分析着。

“可以说谭纶、戚继光擅自出击,遇到北虏埋伏,一战失败,谭纶吃个大挂落,然后到此为止。

也可以说戚继光贪功冒进,误中北虏埋伏,过责让戚继光一个人扛起来,谭纶吃个小挂落,到此为止。

只要北虏不破边,不出现庚戌之变和癸亥之变的惨败,这事怎么都圆得过去。

按照朝廷文臣们的想法,蓟辽总督谭纶再如何,也是进士出身,战败的责任先得武将扛完了,才轮到他。”

朱翊钧点点头,“孙儿知道我朝文官们的陋习。胜仗了,是他们运筹帷幄,指挥得当。打败仗了,就是武将们不遵军令,延误战机,或贪功冒进

只有出现了实在甩不掉的大锅,他们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把这口锅背起来。

只是皇爷爷,这件事是由孙儿策划的,命令也是孙儿下达的,主要责任在我。”

嘉靖帝翕然一笑,“责任在你?!”

他看着远处的波澜起伏的湖面。

“责任在你,可是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