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章:遗诏可改邪?(4)

也都是些中立之人。

这一次王曾之所以据理力争,并非是在替赵祯争取,更多的只怕是出于宰执的职责,为朝廷考虑。

对方手段过人,自己权力不够,又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违逆刘娥的意思,显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

但是

就在赵祯打算开口顺着刘娥的时候,他的脑中,却突然闪过了之前在殿外时的一幕。

当时,刘娥带着他,对一众宰执大臣宣制,原本赵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但是,听了刚刚雷允恭对外间争执的描述,他却隐隐有了明悟。

刘娥之所以要亲自带着他一同出殿宣制,听制之后,王曾等人又突然看向他,短暂犹豫之后,才俯首领命,这并非是毫无来由的。

说白了,这些宰执大臣,并没有亲耳听到赵恒临死前的嘱咐。

所以,刘娥的转述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势必要稍稍打个问号。

但赵祯在场,就不一样了。

他身为太子,理应是继位之君,最大作为既得利益者,又和刘娥一同在殿中见证了一切。

拉上他,实际上就是刘娥在强调自己所传遗制的真实性。

当时王曾等人突然看向他,也是在确认这一点。

只不过,那个时候赵祯的脑子混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想来,却慢慢品出了背后的脉络。

这也是现在赵祯为难之处。

有了先前的那一幕,再看现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

一旦赵祯开口顺应刘娥,那么,刘娥便可以故技重施,顺势而为,借嗣君的名义,命一众宰执大臣,将遗制朝着向她有利的方向进行修改呢?

可要说是反对的话

以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宰执大臣的权力比他之前认为的远远要大的。

别说如今赵祯只是个嗣君,就算他真的成了官家,也并非他说什么,这些宰执大臣就听什么。

现在的局面是,对于刘娥来说,她之所以要借助赵祯的口,是因为刘娥本身就处于强势地位,宰执大臣中有不少是她的人。

所以,她缺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此时赵祯开口顺应的话,那么,丁谓等人便可顺水推舟压制王曾。

当然,并不代表赵祯的话,实质上有什么份量。

因为哪怕他提出反对的意见,大概率和这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