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退不得”
道光绝望的发现,哪怕知道了未来,自己也做不了什么。
七月二十五(8月22日)琦善收到道光帝决意主“抚”的两道谕旨后,立即派人寻找正在山海关一带游弋的英军舰队,告知大皇帝已有“恩旨”,“速来听宣”。
此后的二十多天里,他与英方的往来照会共达10通,并于八月四日(8月30日)在大沽海滩的帐篷里与懿律和义律直接面谈。
琦善公然“坦白地承认英国人是受虐待了”,应允代申冤抑,惩办林则徐、邓廷桢。
义律则坚持赔款、割海岛、双方官吏往来以平行礼等条款。琦善表示俟奏请皇帝后再复。
八月十八日(9月11日),琦善照会懿律,劝其回粤,静候钦差大臣前往办理一切,必有解决之道。
两天后,英军竟然真的同意了。
而懿律和义律所以同意南下,是因为长达一个多月的交涉毫无结果,如此无基地的海上漂泊不知将结束于何时。
北方的军情、地理不熟悉,贸然进攻感到没有把握。
更何况季风将要过去,北方冬季海洋冰冻,将给舰船的行动带来不便。
加以军中疾疫流行,气候又将转寒,舰船不宜在北方港口久留,遂同意南返广州谈判。
八月二十日(15日),英军起碇南返。
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道光就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谕沿海督抚,勿向英船开放枪炮,令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诸省裁撤兵勇,“以节糜费”
九月八日(10月3日),道光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
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因英军已果如其命,“返棹南还”了。
道光不无豪迈地写下“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
十月二十七日(11月20日)英军抵澳门。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道光志得意满的样子,心中一时莫名感慨。
“大皇帝抚有万邦啊”
在中国的传统的政治术语中,“抚”的意义大抵相当于“和”,但其中又有重要且微妙的差别。
“抚”与“羁縻”可以互通互换。
它是指中央朝廷对各地的造反者和周边地区的民族或国家,采取妥协的方法来达到和平。
其结果不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