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446章 君主立宪,可以救国吗?(2)

出,立即轰动一时,广为流传。

颇具宿命意味的是,最终新华夏还真是由一位湘省人建立。

......

各朝古人看着天幕中出现完整的湘省少年歌,心中不免有些热血沸腾。

此文,好强的感染力!

杨度作此文时,正值华夏国运日颓,民族精神衰弱之际。

他必定是想要激起更多人的报国之志。

华夏欲复兴,不止是湘省人,华夏每个省的人都要承担起重任。

......

杨度在倭国留学期间还有一件更为出名的事情,那就是他与梁启超共同为清朝五大臣撰写宪政考察报告。

清朝末年,清政府想学习先进的政治经验,于是派五大臣分别奔赴欧美和倭国考察。

五大臣在国外逛了一大圈,回国时需要提交考察报告,但是他们写不出来。

于是,以镇国公为首的五大臣决定找人代笔。

经过层层外包,这个活最终交到杨度和梁启超手里,因为他俩是学术圈公认的高水平学者。

最终,二人合作完成了宪政考察报告,为五大臣交了差。

然而,关于这份报告的功劳,人们往往只归功于梁启超。

这是因为杨度后来帮助过袁世凯称帝,属于履历上有污点,因此他在报告中的贡献被刻意淡化。

但实际上,梁启超只撰写了报告的三分之一内容,而超过一半的内容都是由杨度完成的。

由此可见,杨度的学术水平确实顶尖。

......

洪武年间。

朱元璋啧啧几声。

清政府真的烂透了!

还想学习别人的先进政治经验。

也不看看都派出去的是什么货色。

考察报告都写不明白,还要别人代写。

朱元璋瞬间对清朝无比鄙夷。

真是活该清朝要完!

......

虽然杨度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唯有将其付诸实践,方能见证其真正成效。

杨度为了救国,选择的实践道路是“君主立宪制”。

那他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而不是理论上更先进的共和制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杨度的出身背景。

杨度出身于军人世家。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