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3)

河边。

“军爷,我要交粮。”

“凭证?”

吴老六赶紧掏出折叠的好好的交粮凭证,递上去。

“过称。”

吴老六家有12亩地,条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多,日子倒也凑合。

以当时生产力计算,一亩田的粮食产出勉强够养活一个壮劳动力。

过称的伙计大声报道:

“720斤,过。”

收完粮,文书在那张纸上盖了一个红章:

“1776,完税证明。”

吴老六小心翼翼折叠好,包进油纸布里塞入怀里,转身欲走。

“老乡别走,你的奖品。”

一把崭新的长柄锄头,淬火钢口一看就很结实。木柄上还烙了一行黑字:积极交粮户!

烙字工序并不麻烦。

马钢的人找了块铁,仿照活字印刷。

烧红了在木柄上轻轻一按,字样就出来了。

吴老六眉开眼笑,妈的,居然见到回头钱了。真他娘的开天辟地第一次!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军爷,你们还没问我名字户籍呢?得在鱼鳞册上勾掉。”

一名官爷,严肃的说:

“不必了。王爷有令,以后不看鱼鳞册。村公所挨家挨户瞧一眼那张纸就行了。”

“那,那要是遗失了呢?”

“以抗粮论处,充军。”

吴老六目瞪口呆。

这是李郁的创举:

征粮时不需对照鱼鳞册,省时省力高效。若是一个个对号入座,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只管收粮,其他一概不管。

1个月后,

村公所的人上门查看证明,范京再派些人随机抽查。

船舱内,一袋袋粮袋子摞起来。

一艘满了就换下一艘。

目前的地盘大部分区域可实现水运收粮,又是节约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一艘船的运载量可以抵得独轮车一二百辆。

李郁把算计做到了极致。

粮食袋子都是农夫自己扛着扔到船舱里。

别小看了这几步路的工作,如果都雇人来干,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望着那一袋袋甩进去的粮食。

被雇佣来的伙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