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251 翻车了,翻车了,洋人当真了,要派使团去见乾隆了(2)

,坐垫则是蜀绣的缎子。

蒯厂长的手艺不错,甚至还想到了留出了一些放置物品的空间。

配枪,书本可以放在一处凹里。

而钉死在一侧的三层抽屉里,则是可以放置一些吃食。

李郁的眼睛却是一直停留在马车的地盘上。

前面两个车轮尺寸稍小,大约是后面一对车轮的6成。

“试驾一下。”

自有侍卫充当了马夫,驾驭着两匹马拉的4轮马车跑了起来。

“转弯。”

驭马转弯,车厢的前两个轮子也跟着转动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就看出来了前轮尺寸小的妙处,不会和车厢发生碰撞。可拐大弯。

“老蒯,你是设置转弯轴的?”

“我给前轮单独增加了一个车轴,然后固定在整个车架下面,就实现了拐弯。”

“用的什么材料?”

“硬木轴。”

“不行,还是换成铁的吧。你去找老张合计合计,铸造磨损厉害的部件,以后争取尺寸就固定下来。”

“会不会太奢侈了?”

“恰恰相反,等马钢的产量上来了。技工的工艺固定了,铁会变得很廉价。”

“是。”

李郁自己也上去感受了一番,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转弯时候有些费劲。

一是缺轴承,二是缺油脂。

轴承一时间难以做出来,他只能简单讲了一下滚珠轴承原理。

很显然,老张没听懂。

“王爷,我只能做出个相对光滑的铁圈。”

“也行,先造出来。路要一步步走。”实际上李郁自己也不懂滚珠轴承的工艺,干脆说道,“把本王的这个设想,公布给所有人。包括麾下各工厂,包括江南官民。谁能造出来,第一时间来见我。赏银500两,外加工业口一顶文官的帽子。”

遇事不决,重赏力学。

一句话:相信群众的智慧!

对于西方层出不穷的科学家、发明家,李郁只想说,和土壤有关系。

如果在大清搞研究,也能出人头地、也能当贵族挣大钱的话,怕是一夜之间就涌现出上百万的民间科学家。

虽然大部分是空想家,可不乏一些真人才。

在这一点上,李郁和乾隆再次达成共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